作为人类文明的早期记忆,岩画记录了远古先民的生活情态、图腾崇拜等,是我们研究那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这些岩画,我们还能窥见地球环境与生态物种的演变。青海是我国的岩画大省,那些刻在石头上的史书,是人类在古老高原上的文化记忆。 今起,《第一阅读》栏目将推出青海岩画系列报道《青海印记岩画史诗》。我们将通过对这些铭刻于青海山川河谷间的岩画的解读,向您还原远古先民生产、生活的面貌。 使用石器,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古老的先民将石演化成为工具的那一刻,便揭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青海是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在这片古老的高大陆上,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比比皆是,同时,智慧的高原先民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为我们留下了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印迹。 这种特殊的方式,便是岩画。 哈龙沟:青海境内发现的第一处岩画遗存 青海的岩画考古,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 青海境内发现的第一处岩画是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吉尔孟乡哈龙沟岩画。哈龙沟位于地势较平缓的山谷地段,东西宽1500米、南北长3500米。带给考古学家惊喜的哈龙沟岩画,便隐身于沟中段两座海拔3500米的花岗岩石山上。据有关资料显示,发现时,有些岩画所在的崖壁已经坍塌,因此考古学家推测,砾石之下可能还有部分岩画被掩埋。 尽管如此,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还是辨认出了这些特殊的文化符号:鹿、牦牛、骆驼、马、狼、羊。他们从哈龙沟的地貌及牧草生长情况推断,很久以前这里可能是一片沼泽或湖泊,是古人类居住的极佳场所。这次发现,使得青海成为中国发现并记录岩画最早的地区之一。此后,类似岩画在青海屡有发现。 在青海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现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汤惠生教授的主持下,1985年,考古工作者开始对青海岩画展开普查。此时,全国也正在开展北方草原岩画的大普查。随着野牛沟岩画、卢山岩画、勒巴沟摩崖等一大批岩画的相继发现,青海岩画为学者研究人类文明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青海岩画与欧亚岩画发展同步 根据题材和表现内容,青海岩画可分为狩猎岩画、畜牧岩画、动物岩画、神灵崇拜岩画和生殖岩画等。这些图案,与我国其他地方发现的岩画的表现内容相似,甚至与欧亚大陆同期岩画的内容有相近之处,但青海岩画本身的形状色貌特征和艺术语言具有地域化的自然性特质,体现着青藏高原民族艺术的风格。 近年来,通过考古发现证明,青海在上古时代就是各游牧民族活动的舞台。从远古时代开始,这里出现过羌人,春秋战国以后,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又活跃着鲜卑、匈奴、吐谷浑、吐蕃等民族。这些民族的先民在生产生活之余,在青海高原随处可见的岩石上雕凿出各种图形及影像,这些图像或古朴写实、或灵动抽象,有的零散独自成篇、有的组合构图叙事,展现出一个个远逝的生活图景,记录下青海原始社会时期的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等,仿佛铺展在岩石上的一部部“青海之书”。 汤惠生把脉青海岩画 《青海岩画》是记录青海岩画研究成果的重要专著,它的第一作者便是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岩画学者汤惠生先生。汤惠生先生在书中,总结了青海的岩画形象、时代与族属等,不仅比较分析了青海岩画与我国古文化各分期中典型岩画特点,并将之置于世界岩画学研究大范畴中,系统、全面地加以类比。 在分析卢山岩画时,他写道:“鹿是卢山岩画中最富特色的形象,其制作技术熟练,造型准确,打磨精细,线条极为流畅。值得注意的是两种鹿茸,一种是鹿角很长,长度与身体相若;另一种是嘴为鸟喙形的鹿,这两种鹿均带有浓郁的斯基泰艺术的风格。” 青海拥有丰富的岩画资源,通过近年开展的“三普”工作,青海岩画遗存不断被发现,仅玉树藏族自治州通天河两岸就新发现二十多处遗存,超过目前已知的青海岩画总数。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贾鸿键介绍,目前,考古人员正在对这些新发现岩画遗存展开资料整理工作,但囿于各种因素,相关学术研究工作举步维艰,仍然需要更多岩画学专业人员的参与,来更深层地揭示青海岩画的史学价值、美学价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