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对青羊区下同仁路古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时,取得重要收获,出土了一批南朝至唐代佛教造像,该遗址毗邻成都有名的文化街区宽窄巷子,引起公众和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这批南朝造像已经送到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文物保护中心开始修复和研究。据考古现场负责人、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易立向记者表示,他们目前正在抓紧整理资料,编写考古报告。等报告整理完毕发布后,将有更为详尽的资料发布,为学界提供更多研究资料。 记者了解到,该遗址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下同仁路126号,原为成都市水表厂厂区,北面与实业街相邻,东南方向距宽窄巷子街区约200米。遗址区东部的地表现保存有一段城墙体,南北长约45.5米、最宽处约23.5米,最高处约6.7米,2012年曾对其开展了考古勘探工作,确认属于唐代晚期以来修筑的罗城西墙。本次发掘共计揭露面积约500平方米,清理出灰坑8座和水井2口,出土瓷器、陶器、石造像、建筑材料和钱币等一批重要的生活遗物。 整个发掘区分为I、II两个区,第I区位于城墙和护城河外侧,堆积状况较差;第II区位于城墙内侧,保存状况较好,地层比较简单,可分为4层:第1-2层为清代至近现代堆积,第3层为五代末北宋初堆积,第4层为汉代堆积。出土遗迹以编号H3和H6的两个灰坑最为重要,坑内埋藏大量石刻佛像。其中H3内发现的石刻佛像约有百余件,有单体佛、菩萨、天王像,也有背屏式组合造像,其中一件背屏式造像有南朝“梁天监十五年”发愿文题记,另有一件单体倚坐式托塔天王像在国内极为少见,这些造像均为红砂石质地,个别造像外有贴金,雕刻精美,弥足珍贵。从初步判断结果看,这批造像的时代集中在南北朝至唐之间,且多数造像属于南朝时期,从坑内伴存出土的瓷器判断,H3的埋藏时代在五代至北宋初。H6内出土了30余件石刻残件,其中罗汉头像较多,时代多属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