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中所说的古物,指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古物陈列所的珍贵文物。关于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很多人都了解。1924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出宫,离开紫禁城内廷。随后,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理宫内公私财产,清点出文物117万件。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开始向公众开放。至于古物陈列所,则早于1914年,就在故宫内成立了,是中国第一家国立博物馆,其藏品来自清王室的热河行宫和盛京行宫。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计划将北京的大批文物精品迁移到南方,这一消息,经报纸披露后,引发巨大争论。许多学者反对文物南迁,其中最激烈的反对者,当属古物陈列所前所长周肇祥先生,他发起组织“北平民众保护古物协会”,在太和门集会宣言“誓与国宝共存亡”,并给支持南迁和参与南迁工作的人士打骚扰电话、寄恐吓信。著名学者胡适和著名作家鲁迅,也在反对者的行列之中。而在故宫博物院内部,关于古物是否南迁也存在争议,故宫博物院的创始人之一吴瀛最初就不赞成。最有意思的是,当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副馆长马衡在为南迁做准备时,他的儿子马彦祥却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呼吁“要抵抗么?先从具有牺牲古物的决心做起!”除此之外,北平和外地的不少民意机构也纷纷通电,加入反对南迁的大合唱。 古物连夜起运,故宫到火车站沿线戒备森严 虽然反对声四起,但为了确保珍宝在外敌入侵时不致散失,古物南迁最终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见。从1933年起,这批文物陆续经铁路从北京迁往南京和上海。抗战中,这批文物又西迁至内地,那是后话。而从1933年2月《中央日报》的相关报道来看,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的宋子文,是文物南迁的坚定支持者,1933年2月,文物之所以能够顺利开始南迁,与他的关注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