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受灾后的检查与鉴定方法

日期:2016-01-21     浏览:106    评论:0     标签:
核心提示:建筑物除考虑正常使用外,目前的设计与施工尚考虑了受地震灾害的影响,根据所在地区的地震裂度作了应有的设防处理。对承受火灾的能力。也在建

  建筑物除考虑正常使用外,目前的设计与施工尚考虑了受地震灾害的影响,根据所在地区的“地震裂度”作了应有的设防处理。对承受火灾的能力。也在建筑设计防火等级及中列有要求,但至目前为止。对建筑物承受水灾的能力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与加强措施,致使1991年我国江淮流域及长江上、下游地区发生特大洪水时,洪涝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十分巨大。特别是广大的村镇建筑。有的在洪水中倒塌,有的造成基础滑移,墙、柱倾斜,屋盖断裂。对这样一些受灾后的房屋必须捡查和鉴定后使用。

  一、地基、基础

  建筑物被水淹后,不管受淹的深浅,基础一般都浸泡在水里,地基土质的含水量基本都达到饱和,故其承载力往往根据土质的类型而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此使基础下沉或滑移。一般讲来,柔性基础抵抗这种变形的能力要强一些,而刚性基础则弱。检查中发现。同为刚性基础,条石基础比砖基础强,有地圈梁的又比无地圈粱的强。由于地基承载力下降。使基础不均匀沉陷或滑移,引起上部结构明显倾斜、位移、裂缝、扭曲等,是建筑物受水灾后显著的变形或破坏特征。对这种由于地基、基础而引起的建筑物变形,检查、鉴定和处理的方法:

  (一)了解基础埋深情况,若为浅基础。可挖开来直接检查,了解基础受害后的具体情况,一般沉陷和滑移不大的,可进行扶正纠偏和拆换补强及就地加固处理。抉正纠偏,即是用某种机械外力,使变形的部分归位。例如砖基础或条石基础。当其变形的部分较小(长度不超过1米,宽度不超过30厘米,高差不超过12厘米),可用千斤顶或人夯,使其强迫归位。而拆换补强,即是将原有变形的部分拆除。为了影响上部荷载的作用,应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地进行。例如条石,清挖一块后,马上补足一块.井提高砌块和砂浆的标号,这样一点一滴地拆换补强。如地基已被冲刷淘空还应用l:1砂石回填或其它人地基处理.并根据上部荷载。适当比原有基础加宽。同时要注意连接部的搭头处理等。若变形过大且拆换原有基础有困难且影响上部结构,则可用“金包银”的加固措施。加大基宽,把已变形的部分“包”起来,并用钢筋伸入原基础中,形成整体,伸入长度不少于30厘米,连接筋间距可为20~30厘米。扶正纠偏、拆除补强、就地加固一般用于三层以下的建筑。如多层或高层,由于上部荷载的增大,且施工难以进行,同时效果也不大,则应根据基础及上部结构变形的情况。判定建筑物为局危或全危的危房了。

  (二)若为深基础,开挖检查不便,应垒靠地表建筑物变形的程度来分析判断。如果粱、板、屋架、墙体等变形在允许数值之内且不会继续变化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可观察使用;反之,则应拆酴或停止使用。

  二、柱、墙

  由于被水淹,除基础变化外,有时拄、墙也直接浸泡在水里,随水淹的深度,柱、墙承受了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并因水的侵蚀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斑驳脱落。一般说来,土墙、砖墙、小型预制块墙,特别在无外粉刷的情况下,形变、受蚀比较严重和明显。若其酥裂、碳化、起鼓,破坏面超过全面积的1/3,应停止使用。采取处理措施。柱、墙产生倾斜,倾斜量超过高度的1/l00。也应停止使用,研究处理方案。而个别的脱落、酥裂、倾斜等。一般可维护使用,但应有相应的补强加固措施。

  三、梁、板

  粱、板的变形。主要由基础的沉陷和滑移引起,且通常表现为长期受水淹或洪峰来后造成“灭顶之灾而出现。一般地说,粱、板出现变形都不是好兆头。如果粱、板的挠度超过跨度的1/150,且受拉区的裂缝宽度大于1毫米或单粱、连续粱跨中部位、底面产生横断裂缝。其一侧向上延伸达粱高的2/3以上;或上部产生多条明显的水平裂缝,上边沿保护层剥落,下面伴有竖向裂缝;或连续粱在支座附近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或在支座与集中荷载部位之间产生明显的水平裂缝或斜裂缝等,均枧为构件变形严重,不应继续使用。如为单独的梁、板。可拆除换新,如一幢房屋如此现象已超过40%,则应枧为危房,按危房的有关规定处理。

  四、屋架、屋面

  屋架多见于民居及工业厂房中。民居又多以术屋架为主。受洪水灾害后。由于基础变形的影响及屋架本身的受冲击,往往变形和破坏较大,如皋端节点连接松动,且有明显裂缝;或支撑系统失技导致倾斜,倾斜量超过屋架高度的1/50;或下弦产生大干l毫米的竖向裂缝,且产生超过跨度1/150的挠度时,均应停止使用,研究处理意见。当屋面现浇板上面周边产生裂缝;或下面产生交叉裂缝;以及预应力预制板产生竖向通裂缝;或端头混凝土松散露筋,也应视为失去正常工作能力,或拆除或加固或翻修。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框架结构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一

下一篇:建筑师眼里的标志性建筑

 
 
更多>猜你喜欢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