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和乔家大院里的建筑智慧

日期:2016-01-21     浏览:102    评论:0     标签:
核心提示: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在国家文物局古建

  “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在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的眼中,《宅经》的这段话正是中国古代建筑绿色智慧的总结,“古人将大自然看成有生命的母体,人生存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房屋是人类的庇护所。”

  中国古人凭借“天人合一”的理念,就地取材,利用最朴素的建筑材料,建造出了各种形态的节能、抗震建筑。而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中国古代建筑中蕴藏的智慧,并通过各种方式从中“取经”。日前,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在世博会联合国馆举办的生态和谐城市上,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等当代中国企业家,与罗哲文、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等专家,就如何从中国古代建筑汲取智慧展开了对话。

  “‘辨方、相土、观水’,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尊重环境,以柔克刚,抗震减灾。”罗哲文说,中国古代建筑常以灵活便利的木框架结构,创造出灵活多变的空间;建筑以木材为主,具有环境的可持续性;同时,古代建筑物的三面往往是厚重的墙,而面临庭院的正面是轻盈的门窗格栅,房屋的进深十分适中。这样的格局,既阻挡了西北风的侵袭,也接纳了充足的阳光与空气,还用坡屋顶防止了夏日的暴晒,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理性与智慧。他认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不难找到符合这些原则的中国古代建筑。

  “福建土楼是最典型的代表。”罗哲文举例说。土楼外围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盛产的黏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同时,在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用来增加土墙的黏性。这种土墙,下厚上薄,最厚处有的可达1.5米。“就地取材建造的土墙,夏天可以隔热,冬天可以抵冷,潮湿时可以吸湿,干燥时可以补湿,就像一个自然的空调和天然调湿器。”土楼以大石作基座,杉木为支架,日后拆掉,泥石亦可回归大自然,不会造成任何环境污染,杉木更可循环再用,相当环保。此外,大多数土楼采用圆形的建筑造型,能够均匀分布建筑的重量,可减轻地震或地基下陷造成的破坏,而石砌的基座,还可以防止洪水对泥墙造成的破坏。

  而在气候干旱,春季常有大风、沙尘暴的山西,乔家大院则体现了中国古人在贫瘠的自然环境中,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智慧。“你看乔家大院,它呈现的是单坡屋面,屋面内倾。这样单坡屋顶背后的高墙对准院外,墙体高大,具有封闭性,可以防风沙。”罗哲文认为,乔家大院外围的砖墙厚实稳重,阻隔了外面摩肩接踵、熙来攘往、吆喝叫卖的嘈杂之声,使宅内形成一种安宁恬静的生活环境。“而屋面内倾,一旦天降甘霖,雨水便会向建筑内流动,住宅主人便可积累珍贵的水资源,体现出晋商勤俭持家的智慧。”

  中国古代建筑值得学习之处比比皆是,但现代建筑如何借鉴,在这点上,罗哲文、庄惟敏和王石都认为,古代建筑的智慧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从中吸取建筑理念。王石说:“比如古代建筑惯用的土木结构,虽然环保抗震,但不能直接被现代建筑照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中国古人那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下来,虽然采用的材料不同了,但是表现出的理念还可以是相同的。”

  远大空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张跃就从古代建筑“以柔克刚”的理念中得到了启迪。“砖石结构、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设计得不合理,抗震性能差,因为那是在‘以刚克刚’,这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大忌。”在汶川地震之后,张跃开始对抗震建筑有了兴趣,召集了300个技术人员开始研发具有柔韧性的钢结构建筑,“把钢结构做成若干个稳定的三角形,一旦地震,这种钢结构就能迅速、均匀地把地震产生的力量分散到每个受力点。”此时,整个建筑随着地震的作用左右摇动,但绝不会坍塌和断裂。这和中国古代建筑的理念异曲同工。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框架结构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一

下一篇:建筑师眼里的标志性建筑

 
 
更多>猜你喜欢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