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建筑探索是上世纪60年代发生的非线性科学理论(即复杂科学理论)在建筑设计上的反映,受到模糊理论、混沌学、耗散结构理论、非数学分析等学科的启发,同时在思想上以20世纪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去中心学说及相关哲学思想为武器,但最重要的技术手段在于依靠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解决各种综合性复杂问题,包括分析影响参数、图解系统分析结果、生成建筑形体、选择多样结果、控制数字化机床、制造建筑构件、指导建筑施工等等。60年代,当复杂科学理论建立时,就有把它运用在建筑上,试图改变设计方法,但是因为缺少有效的计算机手段而流产,但90年代末,这种科学的建筑设计方法却迅速地在世界各地蔓延,这主要功劳应归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非线性建筑设计探讨了褶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的折叠、展开和再折叠而形成。物体是在由内向外及由外向内的双向折叠中形成的,因此,物体本质上没有内外之分,外观是物体自组织的体现。这一观念打破了欧几里德几何的传统空间概念,展开了一个动态运动中时空共存的流动世界。
非线性建筑设计是对游牧空间的瞬时定格取型,游牧空间对应于矢量状态空间而言,在矢量空间中的运动受力的牵制,只能在固定点之间运行,而游牧空间是开放的,运动可以在任意点之间发生,变量永远处于变化的状态之中。因而非线性设计追求“平滑”,它是游牧空间的个性写照。
非线性建筑设计强调生成的“过程设计”方法,即重视各种影响设计的参数量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分析研究过程,让建筑形态自然浮现,这样将作为结果的建筑转化成了作为“过程”的建筑,体现了自下而上的设计思想。因而生成的结果再不会有模仿或再现,而具有唯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