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中国与欧洲建筑文化交流中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新一代的中国根据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了“中国固有样式”的探索。随着中外建筑文化的碰撞,除了将本土建筑“洋化”外,还有着另一类趋向就是尽力将外来建筑“本土化”,这类趋向经过由外国建筑师发起,后由中国建筑师引向了高潮后形成了在20世纪30年代在全国推广的“中国固有样式”的建筑风格。早在19世纪时期,为了适应中国习俗,迎合中国人心理,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兴建教会学校和教堂时,就开始尝试使用中国传统建筑样式来修建校园或者教堂。在前期,在屋身保持西方建筑的多体量组合,顶部揉入以南方样式为摹本的中国屋顶形象。在后期主要特点是关注屋身和屋顶的整合,把以南方民间样式为摹本转变以北方官式样式为摹本,整体形象走向了宫殿式的仿古追求。
(1)以1925年中山陵设计竞赛为标志,中国建筑师开始了传统建筑复兴的设计活动。这股传统复兴建筑,在“中国化”的处理上差别很大,当时针对这些建筑的不同形式,大体上把它们概括成三种设计模式:第一种是被视为仿古做法的“宫殿式”;第二种是被视为折中做法的“混合式”;第三种是被视为新潮做法的“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这三类处理手法不仅仅为中国近代复兴传统建筑提供了不同的道路,也为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做了必要的演示。实际上中国现代建筑的探索道路也基本上沿着这样的道路前进。“中国固有样式”的探索在中国的建筑历史上是伟大的一页,它留给了我们一些成功的建筑和可以借鉴的处理方法,更激励着后来的建筑师更好的去探索中国式建筑的发展。
(2)庐山近代建筑
庐山的建筑是近代中国难得一见的文化建筑群落,特别是牯岭的规划和建成,是世纪之交城市建设和规划的一道灿烂的霞光。在庐山的建筑规划中,多采用了欧洲乡土别墅的券廊式和现代的规划技术和材料,在实际建设中也深受西方社会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同时也注意本土的园林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尽力使用本土的材料和利用地形和风景,是将中西建筑文化良好结合的优秀之作。处于一个新旧时代交替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建筑基本上在坚持自己独立的发展轨道,许多西方建筑元素只是起到了衬托和完善的作用,换句简单的话来说中国本土的建筑文化吸收西方的积极因素取得了新时期的发展。
3、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对当代建筑发展的启示
中国近代建筑特别是20世纪早期的建筑在我国建筑的发展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们是中国建筑由古典向现代转化的一个缓冲期,所以在这个过程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建筑造型,有些建筑在今天看来可能是不成熟的,但是他们那种伟大的尝试确实给后来的建筑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道路和方法。
3.1 近代建筑的保护小谈
中国近代建筑数量众多,风格也是百花齐放,而且很多现在仍然在使用,对它们的研究和保护对我们完善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建筑宝库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在这样的大前下,对近代建筑的保护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但是对近代建筑的保护也要有一定的原则:(1)保护真实性;(2)加以再利用;(3)加以整治更新;(4)综合价值的考虑。对待近代建筑,我们可能无力将其全部保护,但是对于那些比较集中的区域或者有着重大意义的建筑应该科学的对待,不能一拆了之,毕竟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财富数量是有限的。
3.2 当代建筑发展启示
在当今世界,建筑的发展在功能要求的趋势下造型趋向单一模式,国际主义的建筑充斥了世界各个大小城市,中国建筑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很多人所深深关心的,在这里我仅就个人观点对中国建筑的未来发展提一些设想:
(1)重塑中国建筑的灵魂
一些古典的建筑样式和构件可以成为建筑的细部装饰或者点缀,而不应该成为建筑的主体来支配建筑本身。在本文中,我们也多次提到了中外建筑师大多数时候走的折中路线,广集百家之长根据建筑自身的情况具体处理,很多很古典的中式建筑为了装饰和功能的需要也大胆采用西方的建筑构件和装饰手法,但是在建筑本身却不依附任何的风格或者样式。实际上支撑建筑的不是砖瓦门窗,而是文化和思想。
(2)平衡中国建筑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在平衡功能和形式的过程中,借鉴国外的“双轨制”。在日常的生活中以功能为主体的建筑考虑到经济因素,视情况来处理装饰,即使是成本低的也要作到少而精。而在一些大型建筑或者公共活动场所就不应该只把功能放在第一位了,用科学的态度有效地使用好装饰效果,作出中国的特色。
当今世界,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很多建筑都受到同一种风格的影响,在高度功能化的基础上外型上出现大范围雷同。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国家提出了建筑文化回归“民族主义”的口号。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便成为了一个令人思索的问题,研究并借鉴20世纪早期这段时间的中国建筑中中国化的努力是很有必要的,学习当时如何把国外在某些区域的先进东西融合到中国本土建筑文化中,再创中国建筑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