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建筑与人

日期:2016-01-21     浏览:164    评论:0     标签:
核心提示:从包容性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建筑、自然(即环境)三者的关系,相当于建筑空间来说,大自然包容着建筑,而相当于人来说,建筑空间

  从“包容性”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建筑、自然(即环境)三者的关系,相当于建筑空间来说,大自然包容着建筑,而相当于人来说,建筑空间包容人,而人类对大自然同样存在着包容和呵护。

  在这种功能体系中,建筑空间的和谐其实就是一个找寻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三者之间相互表示出和谐关系的合理性。

  对建筑的认识由形式到空间到环境,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它不断从实践上接近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生存空间环境这一本质内容。环境不仅指物质方面的形式空间,还包括了它同时负载的精神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决定了环境决不应仅是一个简单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无生命的人造体,而应同时是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反映,具有社会、文化上的意义,是与人的存在密不可分的。

  1、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任何建筑都处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在受到环境包容和制约的同时,又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部分,形成新的环境景观。美国建筑大师莱特认为“建筑是大自然的点缀,大自然是建筑的陪衬,离开了自然环境,你欣赏不到建筑的美,离开了建筑,环境又缺少了一点精灵。”流水别墅即表达了莱特与自然界的韵律相协调的“有机”建筑理念。

  建筑之意在于山水之间,建筑之术也就是山水之术,建筑为山水环境增色,山水环境为建筑添彩。建筑与自然环境均是共生、共荣、共乐、共雅,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为化,是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

  2、建筑与人的“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和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相通的,所以古人强调“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也就是说“人、建筑、自然”应该三位一体,相互协调。传统文化中演绎而成的现代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和谐的理念应该作为建筑创作的终极追求。

  3、生态环境的营造

  国际上早已提出了“生态建筑”等概念,生态建筑包括许多方面,主要是尽可能的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调温,节能、节水、节材,绿色景观丰富等等。自然光源、自然通风给使用者带来的是自然界的生命气息。在阅读和工作空间中自然采光的充分利用避免了人工照明所带来的压抑和幽闭感;自然通风则使使用者置身于大自然,给人以清新和惬意。目前国内外图书馆建筑已较多地通过建筑空间的“中庭”设计来达到这一目的。人们在中庭空间中可以不出城郭而有山林之乐,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致,把自然绿化空间完全融入到建筑之中,为人们创建了幽静、舒心、充满生机的生态环境。

  随着科学、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化”,人类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突出重点就是解决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矛盾问题,以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现国外已出现了生物生态建筑,即用活着的树木建造房屋,以营造自然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需求。未来的图书馆建筑将会更多地关注历史、地域环境及文化心理等层次上的因素,创建富有自己文化特色,适合我国人文地理、气候环境、风土人情的绿色生态型环保图书馆建筑,从而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相信未来的图书馆建筑会结合周边的生态环境,创造出高科技图书馆建筑与大自然共生的模式,使人置身于大自然中。将来读者到图书馆来看书不只是信息的获取、知识的追求,而所需的正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享受。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中国建筑师是否应有民族化的东西?

下一篇:第二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将在郑州绿博园举办

 
 
更多>猜你喜欢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