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经济与美学

日期:2016-01-21     浏览:77    评论:0     标签:
核心提示:三十年来的中国,用建筑物的增加表现国家实力,由点到面,由面到片,这既是国家自己认同的发展轨迹,也是外界凭借以辨识的表现方式。建筑物代表价格与经济,谈建筑物只会谈

  三十年来的中国,用建筑物的增加表现国家实力,由点到面,由面到片,这既是国家自己认同的发展轨迹,也是外界凭借以辨识的表现方式。建筑物代表价格与经济,谈建筑物只会谈到面积、位置与单位价格。没有其他。

  建筑物其实有更丰硕与充实的价值,看不见却能为不同时代的人所感受,古今中外都是。历史悠久的建筑物很多都成了文物,后人叫做无价之宝也好,拿来当做现代人的摇钱树也好,都说明一幢或者以群建筑物的价值可以无限延伸。

  中国建筑因地理与朝代的差异,有各种各样的风貌,反映时代的特色之余,也留下无价的美学资源。今天中国建筑界,其实有不少正以自己的方式,结合东西方的文化与美感经验,在价格之外,为中国建筑寻找新时代的典范。

  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开幕主题中,就有一个来自上海的项目受到世界各地的建筑与设计界人士反复提到,视为东西建筑文化融合的典范之作。那是位于上海郊区佘山脚下、由上百名中外建筑师所创作的曼荼园(Mandala Garden)别墅群。

  房地产界人士说,中国在1949年后30年间几乎没有新建筑诞生。改革开放以后,尤其1990年代以后,爆炸性的建筑物需求使中国成为世界建筑设计师的竞技场与实验室,鸟巢、水立方是最知名的两大作品;江南的苏州博物馆则是大师贝聿铭的封刀之作。

  在这期间,中国本土建筑师则在眼花缭乱的外国大师风格各异的作品中,摸索自己的实践之路。而其实这并不像思想领域那么困难。

  中国思想界面临的是传统能否重生与应用的问题,但中国建筑美学自古以来一直有鲜明的特点,这在江南尤其突出。假山、石桥、流水、亭台的园林建筑,兼顾光照、冷暖、安全、便利、尊卑、美观乃至风水等实用与逸乐功能,学问繁杂,可资汲取与改装的东西多不胜数。

  传统建筑元素,包括中国文化元素例如阴阳概念,除了为中国建筑界所重视并采用,也越来越受到外国建筑师的青睐。

  但是中国元素的融入除了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与肯定,也是全球化时代的一种自觉,这份民族文化自觉在全世界都能找到,并且越来越受鼓励。地方或者本土文化的元素被引进建筑乃至其他文化产品中,虽然经过转化,仍然具有差异性所衍生的特色以及价值。

  继2002年“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之后,今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又有中国建筑项目“亚洲的生活态度”参展。设计师包括中、日、韩、新、马、泰,其中韩国设计师曹敏硕、新加坡设计师陈家毅及中国设计师俞坚也参与了上海世博会的展馆设计工作。这些都说明亚洲本土文化越来越在建筑领域受到肯定,不再独尊西式建筑特点。

  由于文化资源的丰富,中国元素在未来的世界建筑风格应该会越来越受采用,如何使用得更有特色,更经得起考验,对中国乃至亚洲的建筑师来说是一场持久的比赛,对普罗民众来说,则是财富之外不该忽视的美学教育。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建筑的生命

下一篇: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更多>猜你喜欢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