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69:代州宝塔——代县阿育王塔

日期:2016-01-08     浏览:166    评论:0     标签:

  ●宝塔到底建于何时?●历史上曾几毁几建?●塔下真有神秘地宫? 

    在中国,有19座据称是古印度阿育王创建的释迦牟尼佛舍利塔,在佛教界备受尊崇。其中,山西代县阿育王塔是位置最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其造型秀美,雄健挺拔,在现存元代喇嘛塔实例中,建造艺术独特,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代县阿育王塔默默地守护着这里的子民,俨然一位经风历雨的历史老人,见证着代州古城的沧桑巨变。116日,记者赶赴代县,探访这座名塔。

  扑朔迷离的前世今生

    阿育王塔坐落于代县东大街的县政府后院内。该处原是圆果寺址,可惜寺已不存。塔四周被砖墙围成一个封闭的院落,院正前方还有个古色古香的小门。站在塔下,须使劲仰头才能看到高耸的塔刹顶端。

    阿育王是公元前三世纪古印度的国王,公元前270,他弑兄即位后,武力实现了印度史上第一次大一统,建立起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阿育王脾气暴躁,残忍嗜杀,后逐渐感悟忏悔、放下屠刀,加入了僧团,将佛教尊为“国教”,还下令在全国大力兴建佛寺,并促使佛教走出印度、走向世界。据说,为弘扬佛法,阿育王将原来分属八国的释迦牟尼佛舍利,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建塔84000座用以供奉,所建之塔均以“阿育王塔”称之。

    由于阿育王广布佛塔的巨大影响,后世所建的同类型塔也多以“阿育王塔”命名,所以,阿育王塔只是一个泛称,世界各国均有同名者。不过,代州阿育王塔有自己的名字,现有史料可查的第一个正式名字是“毘阇(pi she)”,毘阇是印度佛经中的梵语,中文大致是“最胜”的意思。之后,隋朝出现该塔的第二个名字“龙兴”,已经被赋予了政治意义。后经历灭佛毁塔之劫,唐宣宗大中元年(847)重建后改塔名为“圆果”, 成为一座普通的佛塔。

    据代县文化广电体育局局长黄凤翔介绍,代县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远古时候,代县本是一片汪洋大海,大禹治水时,用斧头劈开忻口,放走海水,才露出代州。后来,因有一个大泉眼不断向外涌水,代县常遭水患,因此古人建塔压镇,以防水患,“该塔在当地百姓心目中,是除代县边靖楼之外的最大镇物。不说传说的可信性,也不论阿育王塔几易其名如何变迁,在当地老百姓心中,这座塔是一座神圣的塔,因此也被俗称为‘宝塔’”。

  宝塔曾历经三次劫难

    “代州宝塔究竟建于何时,看似明白,实则疑云重重。”采访中代县旅游局副局长李东东说,“坊间多引用光绪《代州志》记载,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但查阅光绪版州志并未有此记载。而明万历、清乾隆、光绪三个版本的《代州志》中只记载寺院建于隋开皇年间,对于建塔时间则未言及,只用‘古塔’描述,这说明从明朝起,这座塔的年龄就已经扑朔迷离了。”

    存世州志无法考究,现存的历代修塔碑记也是众说不一。唐朝道世和尚编著的《法苑珠林》卷中的记述,似乎又将塔的年代推进到“北齐”之前,更或有人认为代塔干脆就是阿育王所建,始建年代甚至可大胆推向公元前三世纪的阿育王时期……如此种种,还有待学者专家考证。

    宝塔的出身暂无法定论,但它三次历经岁月的洗礼和磨难却真实存在。现有史料可寻的是代州塔原为木塔,唐会昌二年(842),代州塔在陪伴了李唐王朝200余年后,迎来了它多舛命运的第一难——那年,武宗李炎下诏全国灭佛,代州塔连同寺院一并遭毁。唐宣宗李忱即位后,重兴佛教,代州塔在大中元年(847)得以重建,塔名改为“圆果”成为一座普通的佛塔,担当“保境安民”“护佑边关”的重任。可惜,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圆果塔因雷击再度被毁;徽宗崇宁元年(1102),代州塔再度重建。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 数万蒙古兵侵入雁门关,占领代州,木制的圆果塔被烧毁。公元1271年,蒙古人建立元朝,忽必烈定喇嘛教为国教,在全国广兴佛寺佛塔。至元十五年(公元1275年),代州塔重新屹立,为显江山和塔永固,此次塔敕建成了砖塔。之后,经清康熙、光绪等历代修葺保护,200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修补,宝塔至今屹立如初。

  中西合璧风格精妙

    “由于蒙古人对喇嘛教情有独钟,建造时自然被建成了喇嘛塔。历经劫难,屡次涅槃后,代州塔由木质变为砖质,由汉塔变为了喇嘛塔,几个轮回后几近回归了印度‘阿育王塔’的本来面目。更可喜的是,这座塔采用覆钵式造型、中西合璧的造塔风格,独具精妙。”李东东说。

    代州塔最初形构,尤其是木塔的形制已无从知晓,目前这种覆钵式造型,是印度的“塔”建筑中国化后最贴近印度本原风格的形式。站在塔前通体看去,塔呈圆锥形,佛教藏式造型。塔建在台基正中央,台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高1.5米。该塔磨砖砌成,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通高40米,气势恢弘。

    塔座基平面为圆形,周长60米,塔座高大,形状为双层须弥座,在覆仰束腰处雕有硕大的花饰和流畅的忍冬纹等,这种圆形塔基在覆钵式塔中实不多见,雕刻方式也是其他喇嘛塔中少见的。塔身状如倒覆之钵,整体看来塔身要比塔座小了许多,在中国现存元代喇嘛塔实例中,此塔的造型、比例有其独特之处。塔身之上为塔刹,塔刹由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组成,仔细看来塔刹本身又似一座小覆钵塔的形制。刹座为折角须弥座式,平面呈现繁体“亚”字形;刹座下围有十二根砖雕圆柱,这样的风格并非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而是典型的西方建筑构件,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造塔风格,同时也是此塔有别于其他同类型塔的独特精妙之处。刹身为十三层相轮,象征佛教的十三天;刹顶装着盘盖金铎和金顶宝珠,清风袭来,风铎摆动,铃声阵阵,这样既起到了保持塔身清洁的作用,也是在向芸芸众生传递袅袅佛音。

    黄凤翔对此评价,“代县阿育王塔不仅颇具独特的文物建筑价值,而且从文化的层面上来说也极具历史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融多元文化元素于一体,既有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等的碰撞,又加入了佛教文化的元素,进而成为多元文化的象征。更深层次地讲,它是一座雁门关内外民众心中的宝塔,也是一座历代帝王心中的政治塔,一座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和谐塔,一座佛教徒信仰尊崇的圣塔。”

  塔中佛祖舍利成谜

    在代县,当地百姓几乎众口一词,认为宝塔是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多年研究宝塔的李东东认为,代塔之所以能够历经十几个王朝,多次大毁大建,除了其政治作用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其塔中供奉的普世所尊崇的“佛舍利”,“但塔中舍利为何时所置,究竟安放在何处,至今仍是迷雾重重,众说纷纭。”

    记者从李东东处了解到,代塔始建于阿育王时期还是北齐尚待考证,当年放置的舍利是否完好也无从得知,但隋代塔重建时又放入来自于一位神奇的印度僧人的舍利,是有据可查的。代县民间盛传舍利在塔下地宫之内,而文物部门近年的一次维修也证实了地宫的存在,但出于保护原因并没有发掘,这就给舍利披上了更神秘的面纱。

    古印度供养舍利的方式是瘗埋,即安置于塔中、塔上(天宫)或塔基下(地宫)。在我国,较多的是瘗葬在佛塔的地宫。中国为了表示对佛陀的尊崇,就建造帝王陵寝般的“地宫”珍藏佛陀的舍利及圣物。李东东说:“有碑记显示,在清代康熙三十三年重修塔时,修塔者曾在塔腰找到穴口,并声称发现舍利,按此说明舍利在塔之‘腰际’,即为天宫之内。这一腰际舍利,极有可能为元朝重建时所安放,如此推测,与地宫之中的舍利并非同物。”

    那么代县的阿育王塔塔下,究竟有没有可进入的门?塔内放没放释迦牟尼舍利骨?佛舍利究竟哪朝哪代谁人放置?已可推测出的是,舍利有过不同时代屡次安放的经历,分置于圆腹或塔下,即“天宫”或“地宫”之内等。当然按照惯例,地宫内除舍利外,还应藏有经书、佛像、法器等,这些都有待地宫开启之时,千古谜题才可破解。

    采访结束时,记者又从忻州市文物局干部田雷处意外得到一个消息,“该塔下部原有一道可进入的门,曾任代县副县长的张域先生抗战时十几岁,曾进入过塔内玩耍,见到过里面存放的大量物品。1937年,日军侵入代县前夕,代县老百姓为了保护宝塔内的珍品,连夜担土掩埋了塔基和进入的门。日军侵入代县后放火烧毁了圆果寺,却无暇打开塔门抢走宝物,此后也一直再无人找到此门。”

    那么,张域先生进入的塔下之地是否就是地宫?佛舍利是否就在其内存放?这些不解之谜,使代州宝塔更显神秘魅力。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30:后土秋风——万荣县后土祠秋风楼

下一篇: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72:元代姬宅——高平市中庄村姬氏民居

 
 
更多>猜你喜欢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