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86:岭坡二仙——高平坡岭二仙庙

日期:2016-01-08     浏览:155    评论:0     标签:

  ●珍贵戏曲线刻如今在何处?●儿童开锁与“二仙”有关系?●守庙人为何 

    沿晋城高平市河西镇西李门村南的一道坡路而上,是一处地势高峻的山岭,由此就进入了岭坡村。当地人俗称这座山岭为“二仙岭”,创建于金代的二仙庙,就坐落在岭的最高处。

    提起二仙庙,不少晋城人都能说出因孝道成仙的“真泽二仙”的传说。这一传说起源于本土,流布于晋东南一带,在民间颇有影响,建庙祀奉者甚多。但岁月无情,原来为数众多的二仙庙,如今在晋城境内仅剩数座,其中本报曾报道过的、立庙至少已有千年的陵川县西溪二仙庙,是晋东南地区创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建筑最精致的二仙庙。

    虽从规模和名气来看,岭坡二仙庙无法与西溪二仙庙比肩,却因建于金正隆年间的二仙殿,及殿前月台束腰处刻有的“金人方巾舞图”“宋金对戏图”等线刻画,成为2006年入选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制胜法宝”。

  俊美挺拔二仙殿

    618日,记者由晋城市区沿长晋二级公路往北,从泽州县进入高平境内。又行四五公里后,出现一丁字路口,顺路口往东就是新修的通往高平石末乡的公路。行驶约2公里,很快找到了西李门村。西李门村距高平市区约14公里,得知找寻二仙庙,路边的村民说:“到前面的路口,顺着一条坡路向南,看到一座山岭,就能找到二仙庙。”按照村民所指路线,拐入一条坡路,发现路边石头上刻有“凤凰岭”字样。“一直往上走,上了山岭,就看到二仙庙了。”坐在院门口乘凉的村民说,“前面的山岭就是二仙岭。原来叫凤凰岭。”

    凤凰岭为啥要改名?据村民讲,古时此岭为凤凰岭。一天,被宋徽宗封为“真人”的二仙娘娘云游四海路过此地,从天上俯视,这里山水秀丽,有凤凰飞翔展翅之灵气,于是便托梦让民间在此立庙,以赐福于民。当地村社四处聘请能工巧匠,历时数年精心施工,一座形若宫殿的二仙庙终于建成。自此,二仙庙的香火连年不断,百姓也是有求必应。为感恩二仙的大恩大德,村民们便将凤凰岭改名二仙岭。

    申报“国保”前,此庙属于西李门村,人们当时习惯称之为“西李门二仙庙”。当年作为西李门村自然村的岭坡,如今已成行政村,所以,现在的村民更愿意将其称为“岭坡二仙庙”。

    虽说是山岭,但二仙岭并不高。汽车行驶在弯弯的台路上,透过车前窗玻璃仰望头顶,在山岭的高处,一座琉璃饰脊的大殿映入眼帘。驱车由南绕到坐北朝南的二仙庙山门前,也就到了二仙岭的最高处,这才发现,岭的顶部原来是一片开阔地,环顾四周,四周美景尽收眼底。

    二仙庙整座建筑坐落在高约1米的山基之上,占地面积2748平方米。山门有六级沙石台阶,6米多高的门楣上,只能隐约分辨“泽”“宫”二字,两根沙石柱下面是青石柱础。庙院布局为一进两院,除山门外,中殿、后殿依中轴线由南向北循序而建,另外还有钟鼓楼、梳妆楼、东西配殿及廊庑。

    中殿是二仙殿,位居院落正中,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级歇山顶,筒板瓦辅制,琉璃饰脊,是二仙庙的主要建筑。前檐廊深一间,门窗移置于前槽金柱上。由于台基高达1米,整个建筑显得俊美挺拔。

    该殿的门框让人眼前一亮:为当地少见的青石质雕造。两侧青石门墩石上,各有只小卧狮,造型生动活泼,工艺细腻精湛。其中一只石狮脚踩绣球,很是传神。“晋城县莒山乡司徒村众社民施门户一合。”在门框的顶部,当年为修建二仙庙施舍的碑刻清晰可见,从“金正隆二年岁次丁丑仲秋二十日谨记”的落款来看,该殿建于金正隆二年(1157年)无疑。

  一庙俩戏台的奥秘

    二仙殿内无柱,屋顶有大梁与廊下乳栿在前后柱上拱交承托。殿前的石砌台基上,形成一处宽敞的石铺空地。仔细观瞧,二仙殿的台基显然与空地的台基不同。前者是由两层青石砌筑,以砂石条剪边,四周均素面,而后者的造型却与古代佛像雕塑的底座一般,是由青、砂石混合砌筑的呈束腰须弥座式样。相形之下,后者远比殿台基精美了许多。

    这处在殿前形成的场地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守庙人牛海炉今年63岁,看庙已有十几年了。“这是唱戏的露台,也叫月台。”就在记者疑惑之际,正在地里忙活的牛海炉回到了庙里。

    据晋城博物馆馆长、古建筑专家张广善介绍,在晋城现存的神庙中,祭祀娱神的表演场所分为露台、舞厅和舞台。“关于娱神的表演场所,早期应该没有专用的场所。”他说,“在晋东南所能见到的这类专用建筑的最早记载是在宋代,但是能真正见到的建筑实例,则多在金、元时期。”

    露台,是一种古老的表演场所,表演的形式应当是音乐、舞蹈,或许还有杂耍,队戏、哑队戏等。张广善说:“在晋城,这样的露台还有一定的数量,但大多在金代神庙的中大殿前,岭坡村二仙庙中殿前的露台就是其中之一。”

    既然中殿前的场所是用于娱神祭祀的表演场所,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正对着山门的南面约30米处,也建有一座倒坐的戏台。与庙宇相比,戏台的造型不仅寒酸,而且显然是近代所建。为何一庙竟然出现俩戏台?“二仙庙原先是三进院,现在的这道山门其实是中院门。”牛海炉一句话解开了记者的疑惑,二仙殿被称为“中殿”的疑问也得到解释。在牛海炉的记忆中,原来的山门很讲究,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阁楼,阁楼上面是戏台,两侧是钟楼和鼓楼,其下才是进庙的山门。“由于周围的村民都有在二仙庙看戏的风俗习惯,后来又在阁楼原址上建了座戏台。”牛海炉觉得,现在的这座戏台不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建造工艺上,“无法与原来的山门相提并论”。

    记者注意到,虽说戏台其貌不扬,可其下的台基却毫不含糊,不仅面积大,而且基座与中殿前的台基雕刻几乎如出一辙,只是年长日久,砂石岩质的精美雕饰已被岁月风化得面目全非了。

  珍贵的戏曲线刻

    在岭坡二仙庙内,存有两块与戏曲演出有关的线刻图案,弥足珍贵。然而,这两块珍贵的文物记者并未亲眼目睹。牛海炉说,出于安全考虑,两块石刻珍品现已被高平文物部门存放在当地博物馆内保存。

    查看资料得知,中殿前的露台高1.18米,长13.5米,宽6.66米,两块珍贵的线刻图分别位于须弥座台基的东西两侧,东为“宋金对戏图”,乐队展现的乐器有横笛、洞箫、尺八、托鼓、绰板等,服饰为汉人宋式;西为“金人巾舞图”,为一舞队,有手持方巾舞者、吹奏击打乐者,还有击掌观看者,服饰为胡人服饰。据称,这两幅线刻是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戏剧实物资料之一,也由此充分表明,中殿前的露台确实是个唱戏的舞台。“所刻衣纹线条流畅,人物比例协调,神态传神,是研究宋金文化和上党戏曲发展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曾目睹过这两幅线刻的张广善说。

    二仙殿殿门东西两侧立有两块石碑。西侧一块石碑为《永禁兴窑碑》,立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上书“恐于庙宇有碍”,意为禁止周围的村子开矿挖窑,以保护二仙庙周围的自然环境。看来,古人早已意识到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也算是超前的环保意识。

    看到这块石碑,记者忽然想起,在陵川县的西溪二仙庙也看到过一块类似的“环保碑”。那块《陵川县为禁约事照得本县二仙尊神》的石碑,于“明万历乙酉壬午月立石”。与《永禁兴窑碑》禁止采矿的内容不同,其碑文是禁止村民砍伐二仙庙周围的森林,因此被称为“国内最早的《森林保护法》”。

    在中殿东侧,只见立有一块清光绪六年(1880年)《纪荒警示碑》。上面记载内容为光绪三年特大旱灾及民间百姓疾苦,是不可多得的灾荒实证史料。与露台上的两幅线刻画一样,纪荒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仙庙建于唐代?

    传说因孝成仙的“二仙”,是晋朝时陵川或壶关人,父亲乐三宝,母亲杨氏,姊妹俩一名冲惠,一名冲淑。如今,“二仙”文化依然渗透的生活中,在百姓眼里,“二仙”不仅是最圣灵的神仙,而且还被尊为小孩子的保护神。“现在晋城还有为子女开锁的习俗。”牛海炉说,“俩姐妹成仙时,年龄分别为15岁、12岁。如今在晋城,小孩们开锁年龄,男孩多为12岁,而女孩多为15岁。”

    让牛海炉不明白的是,修建岭坡二仙庙时,殿门的青石门框、廊檐下的砂石岩柱及露台台基所大量使用的青石和砂石岩,“村子周围方圆四五十里,都是土山,这些石料是从哪里运来的?”牛海炉认为,如果当时的百姓没有对二仙虔诚的信仰,这些巨大的工程根本无法完成。

    按理说,二仙庙正殿供奉的当然是“真泽二仙”,可牛海炉却摇头说,岭坡二仙庙中殿供奉的不是“真泽二仙”,而是她们的孩子,二仙则在规模相对较小的后殿中供奉。其中到底有何说法,牛海炉也说不清楚,只是村里长辈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如今,中殿内已无神像,是否如牛海炉所言,不得而知,只是在中殿前看到一张供桌,为明嘉靖年间的青石供桌,古朴大气,上面雕有五幅生动的神兽图案。

    虽说有题记证明,岭坡二仙庙建于金代。可到底创建于何年代,却无定论。带着记者来到后殿的台基前,牛海炉蹲下用粗糙的手指,将台基上的一块青石的尘土抹去。原来,那是一块石碑,仔细一看,大部分字迹已难以辨认,顺着牛海炉的手指,隐约看出“二仙庙”“唐建”等字样。

    难道眼前的这座二仙庙创建自唐?如此重要的实物证据为何被当做石料镶嵌在台基中?

    牛海炉说,二仙庙被人定为“国保”之前,曾被当做学校及村里的办公场所,这块珍贵的石碑,还是当年重修后殿台基时,他“故意”将刻有文字的碑面朝外后镶嵌其中。“如此一来,谁也拿不走了,将来好做研究。”

    他的有心之举,为今后考证二仙庙的创建年代,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史料。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71:八宝龙门——平顺县源头村龙门寺

下一篇: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91:古晋名祠——太原市晋祠

 
 
更多>猜你喜欢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