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89:炎帝中庙——高平炎帝中庙

日期:2016-01-08     浏览:101    评论:0     标签:

   殿内不设梁栿只用木质藻井支撑? ●怎样的重大发现令庙宇身价倍增?● 无梁殿是位妇人继承夫遗愿而修? 

  高平是炎黄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数千年的炎帝文明,在丹河两岸薪火相传,形成大量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反映炎帝及其族人活动的文化遗存。如今,仅高平境内现存的神农炎帝寺庙就多达40余处,因炎帝活动而得名的村地名20余处,碑碣铭文78篇(幅),时间跨度从北朝直至清末。

    在众多与炎帝有关的文化遗存中,坐落在高平神农镇中庙村的炎帝中庙尤为引人注目。18年前,村民在擦拭庙门西侧围墙上的白灰时,忽现石刻“炎帝中庙”四字。偶然的发现,无意中改写了高平有关炎帝史迹的历史,也使得这座在众人眼里很平常的寺庙身价陡增。

    2006年,炎帝中庙成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寻常村落一古庙

    中庙村位于高平市神农镇以西约7公里,出高平市区沿着两侧树荫浓密的旅游公路前行,西北方向是一处绿色葱茏、山林茂密的山麓——著名的羊头山风景区。中庙村,就在前往羊头山风景区的途中。在沿途村民指点下,在村子北边一处高地上,记者找到了炎帝中庙。

    “再有一年,我看庙就整整20年了!”邢安根今年64岁,看守炎帝中庙已19个年头,除了吃饭时间,他平时就在庙里。中庙村原名下台村,也称“下太村”,村名是后来改的。村里有700多户共2000多口人。对于炎帝中庙,村里人更习惯称之为“大庙”。

    中庙坐北朝南,庙内建筑沿中轴线依次顺坡而建。由于多年被村学校和村委会占用,朝东开的庙门看上去更像是扇仓库大门。走进院内,院中坐南朝北建有现代风格的戏台,戏台正对面的建筑虽说古朴,但直观感觉并无特别之处。如果不是看到庙门右侧立有的一块绿底白字的“简介”,无法让人感到,眼前的古建筑就是“国宝”。

    高平境内的炎帝庙有高庙、中庙和下庙之分。邢安根说,炎帝高庙位于羊头山中段马鞍形山岭之上,也称“上庙”或“炎帝祠”。原有正殿五间,塑有神农及后妃、太子像,后庙、神像俱毁,现在仅存遗址;炎帝下庙位于高平城东关,现存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重修东关炎帝庙碑记》一通。据碑文记载,“庙(指炎帝上庙)去县治几四十里,祭之期,恐远不逮焉,爰附东郭立庙,今所谓下庙是也。问庙之建,无有能言其创始者。其重修则自宋元以迄明,诸碑记悉载之。”由此可以得知,下庙之建当在宋或宋之前。由此推算,高庙、中庙之立庙时间则当更早。如今,高庙、下庙已经不存,只有中庙幸运地完好保存至今。

    为祭祀炎帝兴建的庙宇遍布高平,数量之大、种类繁多,国内罕见。类似的庙宇尽管位置不同,造型各异,却多被统称为“炎帝庙”,而被称为“炎帝中庙”的,仅中庙村这一座。

  造型独特无梁殿

    历代的高平县志上,对炎帝中庙屡有记载。“数百年来,村里人只将它当做一般的古建筑。”邢安根说,19954月,有村民擦拭中庙门旁围墙上的白灰时,忽然发现西面门洞正中拱券门额上显露出“炎帝”两个大字。再仔细清理,原来,是一块镶嵌在门洞上的门楣额石刻,“炎帝中庙”四个清晰的大字得以重见天日。根据落款来看,“炎帝中庙”刻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距今已有391年历史。

    炎帝中庙面积1.2万平方米,整座建筑为三进院。邢安根回忆说:“下院南原来是座古戏台,非常漂亮,可惜已毁。”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村里在古戏台遗址上修建了座新戏台。戏台的西面为禅房,东面为看楼。

    从下院拾阶而上,便进入上院。上院亦分前后两院。前院为山门,三道门洞,中间为板门,两旁为拱券式门洞。在西面的门洞正中拱券上,有一块石刻牌匾,上刻“炎帝中庙”四个大字,这就是那块偶然发现的珍贵门楣额石刻。山门两侧为二层小楼,进山门正面为太子殿,左右两侧分别为药王殿、蚕姑殿。绕过太子殿,之后就是正殿,也称后大殿。

    “太子殿也就是无梁殿,是庙里最有看头的。”邢安根喜滋滋地说。因殿内不设梁栿,殿顶是用木质藻井支撑,因而人们习惯称之为无梁殿。无梁殿坐落在高1.2米的石砌台基上,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单檐歇山顶,筒板布瓦屋面,四架椽屋,周椽施用大额枋,老角梁后尾架抹角梁,上施斗拱挑承屋架,殿内施八角形藻井,中悬垂莲柱。柱头斗拱五铺作,柱底施用方形素面柱础。

    整个建筑最精华部分,是殿顶的藻井。藻井,是我国古代殿堂室内顶棚的一种独特做法。古人穴居时,常在穴洞顶部开洞以纳光、通风、上下出入。其外形像个凹进的井,“井”加上藻文饰样,所以称为“藻井”。自古以来,藻井被认为是中华木造建筑一项繁什的装饰技术。技术高超的匠人,不必用铁钉就能推出有深度感的藻井。

    关于无梁殿,还有段传说流传至今。元至正乙未年(1355年),村人王德诚租工备料修两室,即炎帝太子祠及子孙殿。当时王德诚正是而立之年,膝下无子。在修殿过程中,王德诚之妻居然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不久,王德诚便病倒了。临死时,他嘱咐妻子,一定要把殿修好,感谢神灵保佑,让王家香火得以续传。王德诚病亡后,他的妻子杜氏继遗愿历尽艰苦,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修成西殿,随后又修建了这座无梁殿。有关这个传说的文字,在元至正二十一年二月,被高平一位名为宋士常的乡贡进士,以《创修神农太子祠并子孙殿记》刻碑立石。如今,这块碑身左右刻双龙祥云图案的石碑,还完好地镶嵌在无梁殿内的东墙上。

    与精美的无梁殿相比,后大殿则显得大气深沉,琉璃盖顶,气势雄伟。殿内原有神像均已被毁,只剩下正中摆放的神龛。尽管后大殿并无特别之处,但殿顶盘绕木梁上的条条金龙,依然熠熠生辉。

  建造时间至今为谜

    对炎帝中庙始建何时,包括邢安根在内的村民,没人能说清楚,都说是“皇帝敕封”的。这种说法,从庙内现存的刻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的《神农炎帝庙碑记》可以找到出处:“维大明国山西泽州高平县丰溢乡下太村,古有敕封神农炎帝庙缺少献台。”而清康熙九年(1670年)的《重修炎帝中庙壁记》说得更为直接:“奉敕建立,其来远矣,而创兴之始,杳不可考。”炎帝中庙究竟受哪朝哪代皇帝敕封,让人莫衷一是。

    尽管没有确切的创建年代,但邢安根确信中庙创建于宋元甚至更早。因为除刻于元至正二十一年二月的《创修神农太子祠并子孙殿记》碑石可以佐证外,在后大殿的台基束腰处,邢安根指着一块上有祥云花草图案的青石上的一行题记让记者看:“至正四年岁次甲申后二月二十五日记。”元至正四年为公元1344年。似乎暗示后人,后大殿比无梁殿的创建年代早了17年,是在后大殿修缮11年之后,才由王德诚修建的。

    然而,看似尘埃落定的说法,却并不让人认同。

    无梁殿的东、西、南原本无墙,墙是为后世维修时所加。而无梁殿被后人称为太子祠,也完全是因亭内东墙镶嵌的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创建神农太子祠并子孙殿志》石碑佐证的。仔细阅读这块石碑碑文也确实让人心生疑惑:“里人王德诚于至正乙未岁僦工兴役,仍构两室于正殿西偏之隙地,像设于中,从俗尚也。”这就是说,太子祠的位置在“正殿西偏之隙地”。而如今的无梁殿却与后大殿也就是正殿,则是正对面,位置并不偏西。

    山西师范大学教授、戏曲文物专家冯俊杰在考证炎帝中庙后认为:“中国民间神庙唯有献殿、香亭、舞楼才把自己的面孔朝向正殿,中轴线上从来没有面对面的神殿建筑。”他的说法,也就将无梁殿排除了是太子殿的可能性。

    所谓香亭,是内置香炉的结彩小亭,插香于内可防雨淋,外形一般像亭子。由于香亭是可以移动的一种祭祀用品,炎帝中庙的无梁殿显然不是香亭的一种。也有人认为无梁殿是舞亭,但这种说法,邢安根不赞同。“庙内最南面原来就有一座古戏台,我小时候还见过,是来后被毁的。”他说,“一座庙里,不可能有两座戏台吧?”

    如此说来,无梁殿只能是献殿。不过,从无梁殿的造型来看,殿外屋檐周椽施用自然弯曲的大额枋,用料几乎没有什么修饰,完全保持原生态。匠人只是稍加砍凿就派上用场,建筑手法与元代风格相近。而无梁殿的四根粗壮的圆木檐柱,收分、侧脚相当明显,无不透出宋金时期的建筑遗风,整体显得古朴典雅,庄重稳健。

    一般来讲,献殿应当建在正殿之前、紧挨正殿的位置,相距很近。如果炎帝中庙的无梁殿作为献殿的话,位置虽居于炎帝中庙上院的后院,可位置与后大殿相距超过百米之遥,几乎相隔一个院落。从无梁殿、后大殿的形制来看,风格完全不同,而从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又无法考证出这两座建筑的始创年代谁先谁后,这,无形中给炎帝中庙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83:崇明断梁——高平市圣佛山崇明寺

下一篇:被梁思成列入应县三宝的净土寺

 
 
更多>猜你喜欢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