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100:翠屏仙宫——高平市中坪村翠屏山二仙

日期:2016-01-08     浏览:79    评论:0     标签:

   庙内为何有佛教用词?● 两通石碑竟然很相似?● 两只唐石狮染着绿色? 

    在晋东南地区,祭祀“地方神”真泽二仙的庙宇不在少数,这些庙宇绝大多数以“二仙庙”为名。然而,在高平市北诗镇中坪村翠屏山南麓有一座专门祭祀二仙的庙宇,却名为“二仙宫”。它是晋城境内专为冲慧、冲淑二位真人修建的行宫。

    二仙宫地处高岭,背靠青山,前邻亘原,视野开阔,放眼望去,一览无遗,不得不赞叹先人为二仙修建行宫选址上的虔诚。2006年,中坪二仙宫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日中午,记者由晋城市区前往距离50多公里的高平市北诗镇中坪村,探访这座庙貌巍然的千年古建筑。

    幽静行宫

    中坪村地处高平市北诗镇东北部。在村口两位老者的帮助下,记者很快找到了看护二仙宫的秦振祥。65岁的秦振祥,以前担任过村支书。从2004年开始,他与弟弟一起看护二仙宫。

    沿着一条水泥路,来到村北边的二仙宫。二仙宫坐北朝南,南面视野开阔,东西北三面林荫拱翠,令人产生清幽静雅之感。山门建在七层砂石砌筑的台基上,台基高约1米,两侧有东西翼楼。站在其下望去,面阔三间的山门高大雄浑,气势巍峨。山门入深四间,前一间设廊,上建倒坐戏台。

    山门前有砂岩石砌花栏围墙,东西两侧尚存钏鼓楼、下廊院及石牌门等遗址。山门的构筑工艺最为精致,上书“惠淑流芳”四字。檐下斗拱和柱头雀替有木雕,上刻云纹飞龙,其雕工之精细,让人赞叹不已。

    东西翼楼明显高于山门,面阔均为三间。“20128月,国家投资320多万元,对二仙宫进行了修缮。”秦振祥从东翼楼掖门将记者带入二仙宫院内。这时才发现,山门顶部前坡虽为歇山顶,可从院内看其倒坐的戏台顶部后坡,却是悬山顶。

    二仙宫为单进院落,东西宽30米,南北长68米,占地2040平方米。整个建筑沿中轴线布局严谨,形制规整。正殿为二仙殿,是金建元修之物。二仙殿呈正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筒板布瓦屋面,琉璃脊饰。梁架结构为六架椽屋四椽栿前对乳栿通檐用三柱。乳袱下设前廊,柱头施五辅作双昂斗拱,补间五辅作。廊檐置四根抹角方形石柱,侧角收分明显,能够让人感觉到宋金时期建筑风格。其周檐施斗拱,飞檐层叠,顶复布瓦,金龙剪边。殿顶前后四个挑角上,各挂四只风铃。在寒冷的风中,风铃丁零作响,顿添神秘色彩。

  金代神台

  “二仙神庙,其来远矣。灵感唐昭宗之前,褒封以旌在庙,共晓圣母之灵应,而芳名以上彻于堂皇。”这是宫内一通刻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秋仲月望日”《重修二仙宫碑记》上的文字。

    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888年-904年在位16年,死时年仅38岁。由此来看,二仙宫始建于唐昭宗时期。“创自唐昭宗天祐之末年也,其来远矣……重修于元朝至元三年。”刻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的《重修二仙宫壁记》的这段文字,将二仙宫的创建时间具体到唐昭宗天祐年间。“天祐”为唐昭宗末期使用的年号,也就是904-907年。这也说明,二仙宫距今已有1100多历史了。“你来看看这个宝贝。”打开正殿门,秦振祥就迫不及待地将摆放在二仙神像前的一张木质供桌搬到旁边。

    原来,罩在神龛内的二仙神像之下,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用青石雕刻须弥座式神台。神台高约0.8米,座面呈正方形,面长约3米。神台束腰处镶有数十余幅精美石雕,中间砌有一块刻有文字的石碑,两边是布满牡丹、荷花、莲瓣及飞龙的石雕图案,刀工娴熟,技法精湛,让人惊叹不已。

    秦振祥所说的“宝贝”,就是镶嵌在神台上的石碑。碑上有题记:“翠屏一景,水清山秀。中建真人行宫,乃时祈祭之所。原夫真人显圣迹于秦关,施德泽于黎庶。今者宫室既备,藻饰鸠全。奈何基址已坏,柱础难存,真人无可安坐。今有本地维纳谨发虔诚,各舍己财,仍招良匠,遂甃基地,继功于后。岁易年迁,恐不知其首,故记之耳,直书年日而已。”时间为“金大定十二年九月(1172年)”,最后落款为“维纳靳琪等”。“维那”系梵汉兼举之词,又作都维那,旧称悦众、寺护,为寺中统理僧众杂事之职僧。作为祭祀“地方神”的神庙,二仙宫并非佛教寺庙,何来“维那”?

    不过,从这块石碑上的文字来看,创建于唐代的二仙宫,曾在金大定年间重建,后经元明清历代增建和修缮,其中尤其以元代至元年间重修规模最大。而原汁原味的金代建筑二仙宫却完好无损地保留至今。

  碑刻众多

    与其他二仙庙不同,二仙宫的石刻碑记较多。除金代青石题记及明代的《重修二仙宫碑记》《重修二仙宫壁记》外,二仙宫内现存石碑墙碑20余通。

    从现存的碑刻来看,除金代题记碑外,最早的石碑为立于“元至元五年(1339年)仲冬十一月”的《大元国泽州高平县举义乡话壁村翠屏山重修真泽行宫之记》,详细记载了“二仙”的传说及重修二仙宫的过程。明代碑碣最多,共计12通,横跨万历、天启、崇祯各个时期。这些碑文清晰地告诉后人二仙宫所经历的历史。从这些碑文可看出,同治二年至十二年(1863-1873年),是清时最后一次维修二仙宫。

    20多通石碑中,同治年间立的2通龟驮大石碑最为引人注目。两通石碑立于正殿外东西两侧,为二仙宫最具有工艺珍品价值石碑。两通石碑高相差无几,均为石灰岩石。立于殿西的《重修灵贶宫碑记》高3.36米,宽0.68米,厚0.25米。而立于殿东的《重修二仙庙碑记》,宽度、厚度与其相同,只是“个头儿”略高,为3.46米。如果算上1米高的方形碑首,两座石碑的高度分别为4.36米、4.46米。类似的高大石碑,在其他庙宇中较为少见。

    东西两碑碑首均为方形,上刻高浮雕双龙,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十分逼真,其间分别刻有“灵贶王”“真泽圣”字样。碑首背面都刻有字,东碑为“万善同归”,西碑为“福缘善庆”。“灵贶王”就是后羿。

    两碑均为清同治十二年九月立石,只是碑首、碑身雕刻的图案有所不同。西碑碑首底边为老子训教图、书画图和几何图案。碑身周边为游龙祥云图、四季花卉和几何图纹。而东碑碑首边除老子训教图、几何图纹外,还有琴棋书画。碑身周边图案与西碑无异。两通石碑线条流畅、精细,碑背面均刻着昔日各村、社、字号、个人捐来的银两花名。从雕刻工艺来看,完全出自同一匠人之手。

    秦振祥说,高平的灵贶王庙就坐落在翠屏山之巅。上世纪五十年代,该庙被毁,现仅存殿宇基石等遗址。后来,为保护《重修灵贶宫碑记》,村里人就将这块石碑移到了二仙宫保存。

    虽然两通石碑分属两座神庙,如今放置一处,却反倒成为二仙宫一景。

  集资修缮

    中坪村有100多户300多口人,与南村等6村相邻。从历史上看,二仙宫就是周边6村庄的祭祀重地。历史上的每次增建或修缮,都是6个村的村民捐款出力。“二仙文化”在晋东南具有广泛的信众,中坪村村民也不例外。在当地流传着美丽的民间故事,可以印证人们浓厚的“二仙情结”。

    秦振祥说,翠屏山南麓的山上有处大石窝,四周石块高大陡峭,名叫石蛇壑。相传,古时有条大蛇盘踞在石窝内,常常伤害人畜,附近村民人心惶惶。百姓的遭遇被冲淑、冲惠得知,二仙深恨龙蛇残暴,决心为民除害。一天,正当龙蛇展身挺腰准备袭击村民时,二仙突至,施展神术,将龙蛇断为三截:头部甩到陵川县的龙王头村;身部飞到陵川县的申(身)庄村;尾部落到高平北诗镇的龙尾村。

    为感谢二仙除害,村民就将石蛇壑北边取名二仙岭,并在岭上修二仙宫。自古以来,北诗镇下辖的南村、中坪、化壁、长畛、东岭、南村共六村村民每逢元宵节、清明节、七月初七,都会携带供品前往祀之,以表示对二仙的敬意。

    在二仙宫正殿东西两端,各有精雕细刻的石狮一只,东边公狮一只脚踩绣球;西边母狮脚踩小狮。秦振祥说,有人推测,这对石狮雕刻于唐代。

    眼前这对石狮为砂石岩,让人疑惑的是,狮身竟然被染成绿色,打卷儿的发髻也成为深绿色,与动画片中的卡通形象有几分相似。站在远处观瞧,好像是一对“琉璃狮”。

    记者的疑惑,勾起了秦振翔的回忆:“二仙宫曾一度蒿草丛生,能保存到今天,全凭了村里一群‘护宝人’。”上世纪80年代,二仙宫经历“文革”毁坏,几近坍塌。1993年春节刚过,当地40多位老人自发组成“翠屏山真泽二仙宫维修募捐委员会”,跑遍周围乡村,筹集资金20万元。从1993年到2001年,老人们收集二仙宫原有的旧砖旧瓦旧文物1000余件,栽植树木2000余株,靠募捐来的钱款,对二仙宫正殿、偏殿等47间房屋进行修缮,使历史遗迹得到恢复。“当年之举,没有专业人士指导,都是自发而为。”秦振翔说,老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将那对石狮用各种颜色的涂料进行了彩绘。“由于没有修旧如旧,后来文物部门在对老人们的义举表示赞赏的同时,还对此提出善意的提醒。”

    当年维修二仙宫的40多位老人,如今都已去世,“不过,当地老百姓集资20多万重修庙宇的义举,村民们永远不会忘记。”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83:崇明断梁——高平市圣佛山崇明寺

下一篇:被梁思成列入应县三宝的净土寺

 
 
更多>猜你喜欢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