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102:沁水县窦庄古城

日期:2016-01-08     浏览:80    评论:0     标签:

       有元代修建的佛堂?● 城内设“古公堂”?● 崇祯皇帝御赐牌匾? 

    窦庄村地处沁水县嘉峰镇,是沿沁河岸边的一座明清时期的城堡。

    从沁河流域现存古堡的地形来看,窦庄古城选址独特,其地理环境较为平坦,几乎无险可守。细细观察,其实窦庄古城并不简单,奔腾不息的沁河流到窦庄村,竟然走出个“S”形。雄奇的古城三面环水,背靠卧牛山。城内遗迹独特,民居典雅,呈现出丰厚的历史底蕴。2006年,现存古建筑面积约20543平方米的窦庄古建筑群,整体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2日,记者由晋城沿晋阳高速前往窦庄村。

    古城始建于明代

    “窦氏居端氏,择先茔于端氏中沁乡西山下。”据现存的《窦氏家谱》记载,窦氏祖先因平息起义,受宠于宋仁宗赵祯(公元1022年—1063年在位)。因祖上有功,恩德荫及后人,其子窦勋赠封左领卫大将军,其孙窦璘敕封左屯卫大将军。后来,窦璘由陕西扶风迁徙到端氏县,即现在的沁水县。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窦璘又在先茔东南侧择地修府建宅,繁衍生息,逐步形成村落,窦庄因此得名,这也是窦庄古城的前身。

    当年窦家将一处名为“西曲里”的地方,划给当地张姓贫民,专门为窦家先冢守墓。张姓从此世居此处,就是现在的曲堤村。张氏家族,成为窦庄的一大外姓家族。到了明代中后期,窦家势力渐衰,而张家金榜提名者绵延不绝,张五典、张铨、张道浚祖孙三代皆有功名在身。其中官至明大理寺卿、后赐兵部尚书的张五典最为著名。

    明代天启年间,农民起义接连爆发,告老回乡的张五典出于保卫家园的考虑,开始修筑窦庄城。1626年,71岁的张五典病故,儿子张铨在外做官,窦庄城遂由张铨之妻霍夫人主持营造。“窦庄城动工于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据晋城市古建专家张广善介绍,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完工,是沁河流域众多古堡中耗时最长、建造最为从容的一座。

    易守难攻的古堡

    据记载,窦庄城门楼高约10米,宽度约1.5米,整座城周长768米。“窦庄城是一座以原村落为基础修建的古堡,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张广善介绍,城堡的四面各建有大、小两座城门。现存的城南门,从外表看形似一座碉楼,上有垛口、炮口等防御设施,仅在其下有一个砖石砌的门洞方便人们出入。

    在张广善看来,最值得研究的是古城的两座北门,“两座北门高于城堡,平时上面供有保护神,是祭祀之所,乱时,这里便成为守护家园的地方。”窦庄的城门朝向特殊,不像一般城门是向前开的,而是把门洞建在突出的城墙外,把门开在了建筑的侧面,门洞口顺着城墙的走向。“这样攻击者在正面、远处是看不到城门的,从侧面虽然看到了城门,却无法接近。要想接近就得到城墙下面来,这无疑增加了攻城的难度。”张广善说。

    《明史》中对窦庄城有“坚甚”的记载。“在明末泽州州城、沁水县城都被攻克的情况下,窦庄城能保存至今,除防守者殊死保卫外,城堡的实用性、科学性不可否认。”张广善认为,窦庄的北城门是一个创举,“它在中国古代小型城堡建筑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遗憾的是,1940年,窦庄城墙被毁于侵华日军之手,仅剩南城门、两座北门楼及长约30米的北城墙。

    元代风格的佛堂

    由南城门进入城内,狭窄的古街曲折向前。据村民说,这条古街道是沁水历史上有名的当铺胡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窦庄的“金融区”。

    窦庄现存南北、东西走向的古商业街,十字交叉,较为完整。明清两朝曾是晋商发展的黄金时期,这里又地处在沁河的重要渡口,具有水运交通优势,明清之际成为晋东南的商贸重镇。窦庄南面是郭壁村,“金郭壁、银窦庄”正是两村当时富有的写照。

    由南向北没走多远,出现一座传统的木质斗拱式门楼。从门楼进入,院子为单进式院落。空旷的院子里,一位老人正在清理地上的杂草,老人名叫窦九祥,今年85岁。“这是座佛堂。”老人说,院子原来是村里的小学校,后来学校搬迁。院里有一座《沁水县窦庄村新修佛堂记》石碑,时间落款为“元至元二十五年季戊子岁四月朔日”。据碑文内容来看,这座佛堂为一李姓人所捐,从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捐地,至元二十五年春季完工。

    佛堂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抬梁式结构,前后通檐用三柱,七架梁屋前代插廊,悬山式屋顶。从外形来看,正殿曾经进行过多次修缮,但一部分元代的建筑构件还是被保存至今。张广善说:“前檐所用的四根八瓣瓜棱石柱,就是元代创建时的遗物,保持了早期建筑的原有风格。无论是收分明显的石柱,还是长长的绰幕枋,都是元代建筑的典型做法。”在正殿的门枕石上,刻着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的题记。张广善推测:“正殿应该是一座建于元代、明代改建过的建筑,而明代改建只是将建筑进行了整体向上的抬高,基本构架包括斗拱,均保持了元代风格。”

    可以说,这座佛堂是窦庄城内现存最早的古建筑。

    “夫人城”威震四方

    窦庄古城内,现存最多的古建筑为明清时期所建,其中张氏古宅为最,尚书府上、下宅及九宅院就是当年的张家府第。

    尚书府上宅坐西朝东,位于西门外的瓮城圪洞,六座宅院一字形排列,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尚书府门楼高7米,宽约5米,上刻“尚书府”三个楷体大字。府第建筑多为两层楼阁式,正房下层出檐,上层有楼道,廊内设楼梯,厢房楼上正中出一间悬廊,类似如今的阳台。尚书府下宅、九宅院分别是张五典的儿子张铨、孙子张道浚的府第。

    九宅院位于城中小北门。由于九宅院完整地形成一条胡同,村里人习惯称之为九宅巷。胡同内,每一个宅院的大门都可进院堂、通街巷,街巷接着城墙,很多个院内暗设小门,院院互通。外人进入,如进迷宫,一旦敌寇来犯,窦庄人可利用这些曲径迷道与敌人周旋,既可抵抗,又能逃生,邻里之间还可相互支援,可谓“一门通百户,百门串遍村”。

    “九门九城三十六院,下雨不湿鞋,串门不出街”。这是窦庄村民对古城建制的总结。

    除尚书府外,窦氏祠堂“安贞吉”、旗杆院、耕读院、常家大院、贾氏宅院建筑群、南花园及财神庙、火星庙(遗址)、观音堂、慈母堂、私塾、古公堂、武房、戏台、古井等建筑,让记者目不暇接。

    在窦庄古城内,随处可见匾额、碑文和题记。原来,窦庄村人喜欢读书,崇尚文化。从这座小城堡内,先后走出了8名进士和28名举人。“与沁河流域的其他古堡相比,窦庄的官宅比较多,规格也就更上档次。”张广善说,行走在狭窄的街巷内,看到“怡善”“谦益”“敬慎”““念修”“凝瑞”“五凤楼”等风雅的宅第名称时,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在九宅巷,有座门额牌匾上书“燕桂传芳”的宅院。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窦庄城建成的第二年,陕西农民军进入沁河流域,当年五月,农民军王嘉胤将窦庄城围困。当时张家乃城中首户,张铨之妻霍夫人率女眷童仆奋起抵抗,坚守四天四夜,直至流寇退去。至此,“夫人城”威震四方,在当地广为流传。消息传到紫禁城后,明崇祯皇帝为霍夫人御赐牌匾“燕桂传芳”。如今,“燕桂传芳”匾额成为这位女子英勇抗击流寇的历史见证。

    古公堂里设有地牢

    “你有没有去古公堂看看?”在城内,不时遇到村民闲聊。

    村民们所说的古公堂,位于窦庄村村北。在其北面,就是张家大院。

    古公堂是座较为特殊的建筑,据说是历史上村社中带有执法性质的专用建筑,如今是一户村民的宅院,坐北朝南。正房柱壮础高,出廊宽阔,显得很威严。左右两个耳房为两层,明显高于正房,呈状元簪花式,与古建筑中常见的插花楼相似。

    在正房厅堂西南20米处,能看到一组下沉式建筑,在地下挖出约5米的地下空间,内有砖券窑洞8孔,内置石磨,墙上有铁环。

    据住在此院的村民说,这里原来是一处执行村规民约的地方。正房为主审厅,两侧耳房为合议厅,下沉式建筑为关押被惩罚者之所,看押、拘禁、劳动一一俱全。在窦庄犯了法的人关进地牢,是要被强制从事体力劳动的。“虽然不是官家狱所,但也可反映出当年牢狱的情形。”张广善认为,这座古公堂从社会学领域来讲,应该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据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助手陈志华、楼庆西考证,窦庄古公堂早于洪洞苏三监狱,是我国现存的非常罕见的一处吏治类古代建筑。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83:崇明断梁——高平市圣佛山崇明寺

下一篇:被梁思成列入应县三宝的净土寺

 
 
更多>猜你喜欢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