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105:祈雨狐祠——清徐县北马峪村狐突庙

日期:2016-01-08     浏览:228    评论:0     标签:

       山门本身是过门戏台● 露天剧场号称“一砖四人”● 为何献殿建成敞开式? 

    忠臣不事二主

    狐突(?—前637年)亦名伯行、伯氏、狐子。原姓姬,因其祖封于狐氏大戎(今交城县西北山区),故改姬姓为大狐。

    狐突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晋文公重耳的外祖父,被今人熟知的“忠臣不事二主”的典故即出自于他。春秋五霸的晋文公重耳即位前,避难外逃19年。狐突令二子狐毛、狐偃随行护卫。晋怀公担心重耳危及他的地位,威逼狐突欺骗二子挟重耳回国。狐突言:“子之能仕,父教之忠。”“父教子贰,何以事君?”意思是,自古儿子出仕,父亲一定教育他要忠诚,我不能教子以二心事君。之后狐突为晋怀公所杀。次年,重耳归晋。重耳回国后,励精图治,终成霸业,称晋文公。他不忘外祖父的功绩,“哀其死,嘉其节”,厚葬其于封邑马鞍山(今交城县境内,亦称狐爷山)。后人建庙祭祀,称狐突庙。

    后经乡人长年祭拜,狐突渐渐演化成了本土施雨之神。

    清代壁画笔墨精妙

    狐突庙坐南朝北,分前后两进院落。南北深75米,东西宽25米,占地约2200平方米。现存的狐突庙内保存有金、明、清不同时期的建筑类型。

    狐突庙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由南向北分别是山门(戏台)、献殿、寝宫、抱厦。其附属建筑,前院有东西厢房、钟鼓楼、望楼等,后院寝宫两侧有东西耳殿、寝宫前有东西碑廊。狐突庙内的塑像、壁画地域特色明显,人物形象生动,是太原地区尚存的为数不多的珍贵文物之一。

    前院的山门、戏台以及钟、鼓二楼为明代所建,在清朝时又进行过改建和扩建。山门本身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倒座戏台,又称过门戏台。戏台上用平常木板隔扇铺平,遇到有祭祀活动抬神出巡要开正门时,拆掉隔扇便可出入。不过可惜之处是,这个山门戏台毁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场村童戏火中,现仅留存台基和残垣断壁。村里老人说,以前狐突庙山门的门楣上写着“狐神古祠”。如今,钟鼓楼仅存西边一个破败的鼓楼和明嘉靖年间的大铁钟,东西厢房则是新近修缮过的。

    狐突庙的前院是一个可容纳数千人的露天剧场,由宽展的院落与过门戏台组合而成,号称“一砖四人”,即每次唱戏时前去看戏的人数几乎都是院内地砖数量的4倍,堪称神奇。尽管人多,但却从未发生过拥挤踩踏事故,村民们说这是因有“狐爷”的庇护。

    前院的主要建筑是面阔五间的献殿(又称膳庭),东西宽24米。据清徐文物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体量如此大的献殿在全国的古建中也是比较少见的。献殿为檐硬山顶琉璃剪边,檐下斗拱,有的像卷云,有的像曲卷的象鼻,同时还饰有蚂蚱耍头、六角头、直棂栏,多变和繁杂的形制,应是清代重修时添加。殿内的石柱、梁、檩等构件,则都为明代原件。

    献殿朝南的一面门窗齐备,朝北一面没有门窗,仅立有三对石柱,有点像敞棚,异于通常双面都有门窗的殿堂。这种敞开式的献殿也是比较少见的,据说是为了方便乡民在殿内向正殿祭拜,特意为之。

    献殿梁架正中曾悬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牌匾“泽沛苍生”。因为修缮的原因,牌匾还存放在库房里。献殿的东西两旁立有明、清、民国年间石碑8通。

    东西两山墙上有清代壁画,西壁为《出巡布雨图》,东壁为《布雨回宫图》。最主要的人物、情节、道具,最精妙的笔墨、色彩、结构都集中在《出巡布雨图》中。图中鬼卒为前导,龙王为扈从,雷公电母、风婆雨师各持法器作法,夜叉举伞罗,狐突端坐伞下,左手执环右手扬拂,作施雨状。画面的天空中乌云滚滚、电闪雷鸣,场面惊心动魄。《布雨回宫图》是布雨结束后狐突一行人马回宫的情形,与《出巡布雨图》相比,安静从容,一抑一扬,对比强烈,相得益彰。可以看到一队人马从南而入,徐徐退场,天空万里无云,大地禾苗茁壮。由于年久潮湿,东面的《布雨回宫图》下半部墙面已脱落很多,露出了一大片墙砖,幸而保护工程即将启动。

    寝宫为金代建筑风格

    过了献殿,内院正中的三间大殿是狐突夫妇的寝宫。寝宫门前是一棵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参天古槐。古槐树干粗壮,要三个大人才能合抱。年长日久,古槐已经和寝宫几近长为一体。

    寝宫整体风格低矮而雄壮,彩绘蓝绿相间,浓淡相宜,构件雕刻玲珑大方。寝宫分前后室,前室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悬山顶,为清代建筑风格;后室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为金代建筑风格。整个寝宫较为完整地保留了金代建筑的形制,是研究国内早期建筑的重要实例标本。

    寝宫门楣上以前悬挂有“三晋名臣”匾,往里还有一“功著晋邦”匾,两匾均为清光绪年间所制。同样由于修缮原因,两块匾目前都存放在库房中。

    寝宫室内中间为约一米高的台座,上面是彩塑的狐突夫妇坐像。狐突红脸,头戴金冠,身着红袍,呈王者像;夫人则戴凤冠,穿霞披,吊玉坠,呈命妇冠服像。两旁彩塑侍女六尊,高1.5米,各人手中持物(已废),即为尚冠、尚衣、尚书、尚席、尚沐、尚膳六尚侍女。另外还有官吏、侍者、武士彩塑像六尊,显然是遵循我国古代宫廷侍从制度而作。有专家考证,狐突庙的彩塑造型风格类似晋祠侍女像,疑为宋金时期所作。室内彩塑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可惜有部分彩塑的头像已经丢失。

    狐突庙寝宫的大木构架建造规整,用材规范,举折平缓,较为完整地保留了金代建筑风貌,为研究早期建筑提供了实例。寝宫两旁各有一座耳殿,里面分别供黑、白龙王夫妇塑像。其中,黑白龙王皆为人面,黑龙王面部黢黑,十分奇特。

    寝宫两旁的碑廊里,遗存有元、明、清石碑10通。

    从忠臣到保护神

    历史上,忠臣孝子死后被视为神灵的大有人在,比如汉关羽被后世尊为武圣、武财神。后人对狐突“不事二主”气节的崇拜慢慢转变成了对神的崇拜。

    清徐狐突庙内的碑刻记载:“庙在太原境内者居多,其正庙在却波之城北,此马峪西社之庙为亚也……除却波正庙外,其他庙之庄严皆不能与马峪之庙比。”却波就是今天交城县所在。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风调雨顺直接影响着民众的生活状态。民众认知有限,只能靠天吃饭,对自然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以为雨水由神执掌,于是向各方神灵求助,希望通过祭拜神灵求得风调雨顺。狐突为晋文公执政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得到历代统治者和民众的推崇,逐渐神化,成为广大民众信仰的神灵。狐突死后葬于马鞍山,后被称为狐爷山。交城、清徐、古交的民众将狐突称为狐神,并以狐爷山为中心形成了狐突信仰圈。狐突最初被民众奉为掌管降水的雨神,之后狐突的神职功能逐渐扩大,成为了当地人心中无所不能的地方保护神。

    年逾八旬的王振义在狐突庙值守了30余年,他对庙中的一木一瓦都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给记者讲了一个在当地流传的“狐突卖糜子”的故事。

    清徐西马峪一带,以前多种糜子,一般种糜子都在6月中旬左右。这一年由于当地连降大雨,直到立秋,人们错过了种糜子时间。村里人都不敢下种,眼看来年就要闹饥荒了。一天,村里突然来了个卖糜子的老人,告诉村里人立秋可以下种。村里人不信,老人便许诺可以赊种子,让村里人先种来年再还种子钱。村民们半信半疑地,把老人带来的糜子种上,结果来年不但有了收成,而且还是大丰收。以前种的糜子都是一壳一粒,这次却都是一壳双粒。“一壳双粒”,这可能跟古时人们形容丰收时常用的“一麦双穗”意思相近,都寄托了农民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期望。

    第二年,村民没有等来赊糜子种的老人,却无意中发现,狐突庙里“狐爷”的神像手里多了一个账本。账本上记着村里赊糜子种的人名。于是,大家都知道了是狐爷在救济当地百姓,纷纷进庙烧香供奉。

    在清徐当地,还有一则关于狐突庙的传说广为流传:狐神庙里现存有石碑18通,其中,西碑廊第一通碑因为立于此处千年有余,坐于碑下的龟形石兽也成了精。一天,石兽负着石碑在院里游走,被狐神发现,狐神立即抽出腰间宝剑,挥刃将石兽的头砍下,顿时血迹四溅。至今,这座石碑上还留有石兽的血迹呢,而碑座石兽的头和身也是分离的。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83:崇明断梁——高平市圣佛山崇明寺

下一篇:被梁思成列入应县三宝的净土寺

 
 
更多>猜你喜欢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