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的由来
宁海的宗祠,是根据全县各地村落的建村史和发展史而应运而生的。每个村落村民随着居住时间的漫长,村庄的扩大,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然后逐渐形成一个同姓的氏族,这个氏族对本族观念非常强,对自己的祖宗也非常崇敬。每年逢年过节都会有祭祀祖先仪式的意识,都要有相聚一起娱乐活动看戏的需求,因此,就会自然产生要造本族的公屋,选择在村里最好最中心的位置,建造最大最别致的设施,以供族民使用,这个公屋就是宗祠。
宁海的宗祠大多始建于明代,盛于清代。明代前,封建王朝制度规定民间不得立祠,到了明嘉靖才开禁,允许“民间皆可联宗立祠”。由此,宁海各地的宗祠开始出现。如庙岭王氏宗祠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距今已有459年了。时前,先祖思偕公从郑公岙迁徙来先居住在岭脚。庙岭村原是个海涂墩,叫隔洋。东仓塘未围堵前,海水直进直出,一直通到此地。自东仓塘围垦后,过了十年,王氏十三世祖宗淳公然后从岭脚迁徙到隔洋即庙岭筑庐定居。再过十年,就建造了王氏宗祠,显然,庙岭王氏祖先对建造宗祠的重视程度,对村落建设有重大的目标。那时,建造一座宗祠是可想而知的,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材料运输都有一定的困难,可是,王氏祖先认为“夫营室必以宗庙为先,氏族于斯必建有宗祠。当备祭之维时,世代子孙可永言孝思”。因此把建宗祠当做是“光耀祖宗,传承子孙,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宁将其它事放一放,也先要把宗祠造起来,所以,经过播迁倍艰,历尽艰辛,终于在村重要位置,建起了王氏家族气脉的宗祠,营造出与王氏家族居住环境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凸显出庙岭古村落的独特风貌。自此,王氏子孙就可以在自己的宗祠里祭祀、聚会和娱乐活动了,并且,也感到了有自己宗祠的荣耀和自豪。几百年来,王氏宗祠虽然历经风雨沧桑,但至今仍然风貌依旧,俨然壮观,成为祖宗留下的经世致用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地腴而苗茂,宅吉即人荣,如今的庙岭王氏代代不息、世世相传,庙岭村仅王氏家族就有279户,1590人,呈现着“家代吉昌,氏族兴旺”的景象,从而,庙岭王氏成为出东路一个有灵山秀气的屈指望族。
分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