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六石东西街,街道只有3米多宽,长度也就五百来米。店铺前有石板,店面是清一式的古旧木板,门上张贴着鲜红的“福”字门角,白天卸下木板营业,晚上关门时重新装上。古街虽然不再如往日那般辉煌,但仍然是集生活与商业一起的综合街道,开着的店铺涉及各行各业,与百姓柴米油盐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理发店、日用百货店、粮油店、牙科门诊、中药铺、弹棉花作坊、开水房、灯笼店、修拉链补鞋、馄饨小吃,还有民间看相算命的,不时有一些当地的老顾客前来选购日常物品。东街有多家理发店,店前放置广告牌,还有一些美女照片,增添现代气息。
位于东街与大兴北街道处原来老供销社边的风骚馄饨店,馄饨味道好极了,入口风骚,成为六石著名小吃,与上卢馄饨齐名,许多顾客慕名而来品尝。这家的馄饨都是临时包临时煮的,因此肉质新鲜,烧法也比较特别,用柴火烧,铁锅上的锅盖比铁锅要小那么一、二号,因此锅盖是浮在汤汁上的,锅盖是木质的,煮了有些年头了,看上去很旧,不过是干净的,装碗的时候还会问你加几个蛋,原来她家的做法就是馄饨与五香蛋一起吃(当然你也可选择不加蛋),加上生抽,撒些绿绿的葱花,颜色就让人觉得好吃,当然吃起来味道也挺鲜美的,早饭吃上那么一碗加蛋的馄饨也是足可以撑肚的,价格很实惠,没有因为它的名气而比人家贵。虽然环境不好,但因为它的味道还是吸引了不少顾客。店家也没有因为它的名气而去扩建发展,是个满足现状的人,似乎生怕扩建后来不及做而毁了馄饨的口感。店家是个看上去很朴实而手脚勤快的农村妇女,她包馄饨的速度甚至你都来不及数,她的形象跟风骚一点儿也不搭边,问了很多人也说不知道,说人家都这么叫,我们也跟着这么叫的,后来经过多番打听才知道,原来她的名字带个凤字,村里人喊她为凤嫂,叫久了“凤嫂馄饨”,本地人东阳话叫着叫着就变成了“风骚馄饨”。因为“风骚馄饨”叫法别致又好记,传久了就叫“风骚馄饨”了,而现在做馄饨的已经是她家的第二代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原先最繁华的街道现在有点落伍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街面变得冷清了,生意也清淡了些许。西街开水房老板娘说,六石高中附近原先还有一家开水房,因为收不抵支,几年前就关闭歇业了。尽管生意差,但人们生活中每天离不开,她一年四季坚持烧开水,不管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严冬,都在坚守着开水房,看到周围许多人提着热水瓶、水壶来打开水,满足了人们的生活,心里就开心多了。为了弥补微薄的收入,老板娘利用空闲时间,从外头承揽了一些做工艺品的手工活。
六石,又名六石口,历来以商贸繁荣著称。据史料记载,清嘉庆九、十年间,六石行素厅开设东阳首家当店,遗址尚存,街巷沿袭至今称当店弄,位于西街附近。道光八年(1828)载有商市日期二、五、八日。旧时东西街铺设鹅卵石,各种店铺均有,百业中另有印染、行灯、面食、肉店、铁店、木器店等较有名气。民国初,恒大昌南货店资本最大,主批发营业,有当地最大盐栈,方圆十里之乡民及四十里外的山民,都是盐栈主顾。时有中药店五家,其中以郭记万春堂药店经营较早,药物最全。1945年上半年,日伪军李大队溃退时,放火焚烧,东西街大多店铺被毁。然不及半年,街坊重新建起,再显六石商业的繁荣。
西街处还有一座青龙庙,每逢节假日,香火鼎盛。东街边还有一口大池塘,这里的水自绿溪流入,活水使池塘水质良好,石埠头上有村民在悠闲地洗衣、洗菜,充满浓浓的乡间气息。
因经济建设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老旧房被拆迁改造,建造了新房,只留下这唯一的古街,成为一个历史“古董”。对比着远处高楼耸立,车水马龙,彷如进入两个年代,让人深思和感慨。我徒步而行,现在百年石街还保留着历史的足迹,店铺上的木板上依稀还可看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万岁”的标语。历史沧桑,令人流连忘返,带着无限的眷念,缓步走出了古巷,眷恋的不断回头,却也是渐行渐远,直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