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古建筑

日期:2016-02-29     浏览:9    评论:0     标签:
核心提示:宋辽金古建筑

大唐的余威终于散尽。经过了五代短暂的纷争,宋朝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宋对内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猜忌压抑贤臣,对外采和亲纳币的妥协政策。此外,宋朝理学盛行,封建文人大力鼓吹“扬理抑欲”,对后世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在宋朝,汉文明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挑战——北宋辽金对恃,南宋与金元对恃,最后终为元所灭。但中国的经济却继续发展着:城市经济发达,手工业分工细化,科技生产工具更进步,商业的繁荣推动了整个社会前进。
  受精神领域的影响,宋代建筑没有了唐代建筑雄浑的气势,体量较小,绚烂而富于变化,呈现出细致柔丽的风格,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台、楼、阁。建筑结构在宋代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斗拱的承重作用大大减弱,且拱高与柱高之比越来越小。原来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昂,有些已被斜袱代替,补间铺作的朵数增多。此时期建筑构件、建筑方法和工料估算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书籍——《营造法式》和《木经》。其中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相当于宋代建筑业的“国标”。公元916年,北方的“蛮族”契丹人建立了辽朝,侵占了山西、河北的北部,吸收汉文化,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北方从唐末就成为藩镇割据状态,建筑风格很少受后期中原和南方的影响,因此辽代建筑保持了很多五代及唐的风格,再加上游牧民族豪放的性格,建筑物显得庄严而稳重。辽代有些殿宇东向,这与契丹族信鬼拜日、以东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习俗有关。随后兴起的金朝在建筑领域由于工匠都是汉人,建筑兼具宋、辽风格,但更接近柔丽的宋朝建筑,且不少作品流于烦琐堆砌。

城市建设
    宋东京汴梁,今之河南开封, 是一个因大运河而繁荣的古都。五代开始成为政经中心,后周正式定都于此,北宋更形富饶,人口近百万。城三重相套,第 二重内城即唐时州城,史载“周二十里五十步”,内城中心偏北为州衙改建成的宫城,最外的郭城为后周显德二年(955)扩建,周40余里。由宫城正门宣德门向南,通过汴河上的州桥及内城正门朱雀门到达郭城正门南薰门,是全城纵轴,州桥附近有东西向的干道与纵轴相交,为全城横轴。这些都和汉魏邺城以来都城的布局相似。在宫城外东北有皇家园林艮岳,城内有寺观70余处,城外有大型园林金明池和琼林苑,这些都丰富了城市景观。汴梁首次在宫城正门和内城正门间设置了丁字形纵向广场。这些,都对以后直至明清的都城布局产生了很大影响。

       随着城市经济的逐渐发达,晚唐五代时已开始临街设店,宋代的城市正式取消了唐代的里坊制度和集中市场制,准许邻街设店。这使此后的都市面貌多样化,丰富了市民生活,也改变了都市规划的结构。我们可以从宋画《清明上河图》清楚地看到这些。
      平江,即今苏州, 是江南平原上手工业和商业汇集的水运城市。  南宋临安,即今之杭州,是早期海运贸易中心和江南的文化古城。北京当时为辽南京,后为金中都,以至后来的元大都,成为全国新的政治中心乃告确定,又经过明清两代的经营,终成为世界不朽名城之一 。  

宫殿
  此时期宫殿建筑体量较唐时较小,细部装饰增加,注重彩画,雕刻,总体呈绚烂,柔丽的形象。女真人攻破繁华的宋东京城后,按照宋金东京宫城的样式在中都建造了金朝的皇宫。皇宫的宫城在城中而稍偏西南,从丰宜门至通玄门的南北线上,南为宣阳门,北有拱辰门,东置宣华门、西设玉华门,前为官衙,后为宫殿。正殿为大安殿,北为仁政殿,东北为东宫,共有殿三十六座。此外还有众多的楼阁和园池名胜。当时人记载金中都“宫阙壮丽”、“工巧无遗力,所谓穷奢极侈者”。城的东北的琼华岛(即今北京北海公园)建有离宫,供皇帝游幸。现存的山西繁峙岩山寺的壁画所绘的仙界的宫殿反映了当时宫殿建筑的形象,是不可多得的资料。

    宋徽宗赵佶所画的《瑞鹤图》和岩山寺的另一副壁画也忠实的描绘了此时期宫殿的形象。前者描绘的是赵佶当政的某天突有一片祥云飘来皇宫,绕柱附殿,众人皆仰而视之。惊奇之余,又有群鹤飞鸣于空中,与祥云融为一体,经久不散。体现出在北宋内优外患的严峻时刻,皇帝祈求上苍降下祥云以挽救宋王朝的危亡;后者则是一组建在高台之上的一组体量巨大的高阁。

建筑物
    初祖庵大殿,位于河南登封少林寺西北2公里处五乳峰下,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为纪念禅宗祖师达摩而建。这座在《营造法式》颁布仅20年后建造的大殿,为现存最接近《法式》规则之实物,亦即最典型之宋式建筑。大殿坐北朝南,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曲线优美,琉璃瓦剪边,建于石砌高台之上,前后青石踏道,后壁辟门。大殿檐下置硕大斗拱,明间安板门两扇,两次间辟直棂方窗,前檐立4根十一角石柱,柱面浮雕海石榴、卷草、飞禽和伎乐等图案;殿内明间置佛龛一座,石柱4根,上浮雕神王、盘龙和嫔迦等;大殿东、西、北三壁下部内外砌石护脚,刻云气、流水、龙、象、鱼、蚌、佛像、人物和建筑物等。大殿尽管它的规模根本无法和明清二代的大型官式建筑相比,但其形象之柔美典雅,乃后者无法比及也。

    晋祠重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现在的主要建筑圣母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殿顶琉璃为明代更制。大殿副阶周匝,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为唐、宋建筑中所独有。殿前廊柱雕饰木质蟠龙八条,逶迤自如,盘曲有利,系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原物。蟠龙柱形制曾见于隋、唐之石雕塔门和神龛之上。在中国古代建筑已知木构实物中,此属先驱。殿的角柱生起颇为显著,上檐尤盛,使整个建筑具有柔和的外形,与唐代建筑之雄朴迥异。柱上斗拱出跳,下檐五铺作,上檐六铺作,昂跳调配使用,昂形规制不一、真昂、假昂、平出昂、昂形耍头等皆用之。斗拱形制如此繁复多变,使建筑物愈益俏丽。殿内无柱,六架椽的长袱承受上部梁架的荷载。殿内用材较大,采用彻上露明造,殿内四十尊宋代仕女塑像,神态各异,是宋塑中的精品。飞梁是殿前方形的鱼沼之上建一座平面十字形,犹如大鸟驾飞的桥,四向通到对岸,对于圣母殿,又起着殿前平台的作用,是善于利用地形的设计手法。桥下立于水中的石柱和柱上的斗拱、梁木都还是宋朝原造。飞梁前面有重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的献殿,面阔三面,单檐歇山顶,造型轻巧,在风格上与主要建筑圣母殿取得和谐一致的效果。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赣江岸边,初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以王勃《滕王阁序》闻名,后经历代重修重建达28次,唐宋旧迹早已崩坍入江。今存宋画《滕王阁图》是现知最早的滕王阁图本,反映了宋阁的形象,其体态之雍贵,结构之精丽,给人以深刻印象。从图所见,阁立在高大城台上,为纵横两座二层楼阁丁字相交。全阁共有28个内外转角,结构精巧,造型华美。阁内各层虽硕柱林立,但空间宏敞流通,上下楼层又都有外廊,便于眺望。这种重视人与自然的融洽相亲的文化精神,使得中国的楼阁和欧洲古代的楼房在精神风貌上有明显的不同:后者用砖石砌造,只开着不大的窗子,楼外没有走廊,内外相当隔绝,强调垂直向上的尖瘦体形,似乎对大地不屑一顾,透露着人与自然的隔阂。中国的楼阁则相当开敞,楼内楼外空间流通渗透,环绕各层有走廊,供人登临眺望;水平方向的层层屋檐、环绕各层的走廊和栏干,大大减弱了总体竖高体形一味向上升腾的动势,使之时时回顾大地;凹曲的屋面、翘弯的屋角避免了造型的僵硬冷峻,优美地镶嵌在大自然中,仿佛自己也成了天地的一部分,寄寓了人对自然的无限留恋。

   此时期建筑组群在形体组合则富变化,有由四周较低的建筑簇拥中央较高耸的殿阁,在整体总平面采沿轴线排列若干四合院。 河北正定隆兴寺是现存宋朝佛寺建筑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实例。全寺建筑依着中轴线作纵深的布置,自外而内,殿宇重叠,院落互变,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寺院山门前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门内为一长方形院子,钟楼鼓楼分列左右,中间大觉六师殿已毁,但尚存遗址。寺院北进为摩尼殿,有左右配殿,构成另一个纵长形的院落。再向北进入第二道门内,就是主要建筑佛香阁和其前两侧的转轮藏殿与慈氏阁以及其他次要的楼、阁、殿、亭等所构成的形式瑰伟的空间组合,也是整个佛寺建筑群的高潮。最后还有一座弥陀殿位于寺后。佛香阁和弥陀殿都是采用三殿并列的制度。这种以高阁为全寺中心的布局方法,无疑是由于唐中叶以后供奉高大的佛像,主要建筑不得不向多层发展,陪衬的次要建筑也随着增高,反映了唐末至北宋期间佛寺建筑的特点。 

    寺内摩尼殿(左图)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平面呈十字形的大型佛殿,亦为现存木建筑中四面施抱厦最古之例。正中殿身五间,进深五间,殿基近方形,平面呈十字形,中央部分为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各出两间歇山顶抱厦,均以山面向前,殿身全是厚墙围绕,只抱厦正面开门窗,殿内梁架结构皆与《法式》相符。此殿在立体布局上富于变化,重叠雄伟,端庄严肃之中又显露出活泼生动的性格,是传世的宋代绘画中此种式样建筑的唯一实例。这类别致的建筑样式在宋代以前较为少见,宋代以后流传到日本等国。但遗憾的是,它却没有出现在后续各朝的建筑式样之中。
 
    大悲阁是隆兴寺内的主体建筑,现存的阁是1940年前后重建的。阁高约33米,三层,歇山顶,且上两层都用重檐,并有平坐,给人的感觉比其实际要高大。阁内所供即千手观音高24米,是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建阁时所铸,是留存至今的中国古代最大的铜像。1992年国家又恢复了御书楼、集庆阁。三阁并列,虹桥相连、气魄恢宏、巍峨壮观。转轮藏殿和慈氏阁都是二层,重檐歇山顶。大小相同,而结构各异。这两座建筑经后代重修多次,而以转轮藏殿(左图)保存宋朝的风格较多。转轮藏殿内部下层柱子,为了容纳六角形的轮藏,把两中柱外移,形成平面六角形的柱网,同时上下两层间没有平坐暗层,却与辽独乐寺观音阁不同。寺内其余配殿都是单层。

  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重建于辽统和二年(1052年),现存的山门和观音阁均是辽代的原物。山门是独乐寺的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庑殿顶,举折和缓,出檐深远,檐角如翼如飞。山门台基之上立木柱十二根,四根角柱柱头微向内收,柱脚略出向外,种“侧脚”技法即稳定了结构,防止建筑外倾,又丰富了建筑物的形象。在每根柱头之上,累叠着雄大的斗拱。山门内部不用天花,斗拱、梁、檩条等构件全部可见,极富装饰效果。山门正脊两端的鸱吻,龙头有形,尾向内卷,犹如雉鸟飞翔,十分生动,这正是唐代鸱尾向明清龙吻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实例。

    走过山门,便是高大宏伟的观音阁。它在造型上,兼有唐的雄健和宋的柔和,是辽代建筑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也是中国现存双层楼阁建筑最高的一座,以建筑手法高超著称。观音阁外观两层,内有一暗层,实为三层的。它观音阁高23米,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一、二层间有腰檐,檐上出平座,阁的第三层复以藻井,左右次间则用平綦。观音阁上下檐斗拱雄健,排列疏朗,显然有留唐代作风。观音阁内柱网布置采用内外两周的配置方法,构成一个大圈套小圈的双层圈柱平面。观音阁斗拱种类繁多,达24种。其梁、柱、斗枋虽数以千计,但布置有序,组成一个牢固优美的整体。同时,全阁的面宽与进深的比率以及高与进深的比率,均在四比三左右。这样完整统一,设计精巧而稳定的结构,使独乐寺自辽代重建以来,曾经受28次地震,几乎所有的房屋全倒塌了,唯独观音阁和山门和丝毫未损。阁内有16米高的11面观音像,身体微向前倾,面庞丰润,两肩下垂,姿态端庄,是中国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

      华严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内,创始年代不详。辽末毁于兵火,据题记,金天眷三年(1140年)在原址重建,但远未达到辽的原有规模。明中叶以后寺分上下,各有山门,自成体系。此寺主要殿宇皆东向,这与契丹族崇日的习俗有关。现寺内保存价值最高的是上寺的大雄宝殿和下寺的薄伽教藏殿,其余建筑均为清以后重建或改建。大雄宝殿是上寺的主体建筑,殿建造在高台之上,月台宽敞,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檐筒瓦庑殿顶,黄绿色琉璃剪边,举架平缓,出檐深远,檐下斗拱用材硕大,单材31×20厘米,是《法式》中规定的一等材;正脊两端的鸱吻高达4.5米,系金代遗物,至今光泽灿然。大殿平面采用减柱法,节省内柱12根,扩大了室内空间;殿内除梁外还用四道柱头枋绕周交结成框架,大大增强了建筑物的刚度。补间铺作的栌斗下设驼峰,置于普柏枋上。大殿除在前檐当心间及两梢间装方格横披窗和双扇板门外,其余均包砌厚实的砖墙。殿内中央供五方大佛和二十诸天等明代塑像,四壁满绘壁画,为清光绪年间重绘。此外,薄迦教藏殿内的壁藏为辽代小木作重要遗物。


   宋代的塔,形制由四边渐变为六边、八边或十边形,但以八形最为普遍。这种肇源于八卦方位图式的塔,不仅轮廓曲线优美圆浑,而且更有利于结构的稳定,在塔的高度上,也有了新的突破。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至今已历940多年,经狂风暴雨、强烈地震、炮弹轰击,寺内大部分建筑已毁,唯此塔依然屹立在黄土高原之上,巍峨之势不改,是中国现存唯一的一座木塔。此塔在中国的无数宝塔中,无论建筑技术、内部装饰和造像技艺,都是出类拔萃的。院平面布局保持着南北朝时代佛寺的传统。塔平面八角形,高九层,其中有四个暗层,高67.3米,底层直径30.27米,体形庞大。但由于各层屋檐上配以外挑的平座与走廊,层层梁坊、斗拱、栏杆重叠而上,加上造型优美的塔顶、塔刹,真有顶天立地的气势!在结构上,木塔使用明袱、草袱两套构件;各层上下柱不直接贯通,而是上层柱插在下层柱头的斗拱中(称为"叉柱造"),这是唐宋时期建筑的重要的特征;木塔采用了分层叠合的明暗层结构,各暗层在内柱与内外角柱之间加设不同方向的斜撑,很类似现代结构中的空间行架式的一道圈梁的钢构层。塔的柱网和构件组合采用内外槽制度,内槽供佛,外槽为人活动,全塔装有木质楼梯,可逐级攀登至各层,每登上一层楼,都有不同的景观。全塔不用一钉一铆,靠50多种斗拱和柱梁镶嵌穿插吻合而成,用现代力学的观点看,每种规格的尺寸均符合受力特性,近乎是优化选择;有时风一吹塔便摇动,发出吱哑之声,使给人以塔欲倾倒之感——然而,全塔的每个木构件接点在受外力时都产生一定的位移与形变,抵消了外界能量,从而以柔克刚,不会倒塌。塔唯一的缺点是当时缺乏科学的计算方法,以至上部集中荷重将个别坐斗压扁或陷入梁枋内,后来不得不在下部加支柱,防止梁枋折断。木塔能千年不倒,除其本身结构精巧,还得益于古代工匠对建筑材料的精心选择和当地易于木材保存的独特气候。

    此时期砖石塔留存很多,形式丰富,构造进步,是中国砖石塔发展的高峰,除墓塔以外,大型砖石塔可分为楼阁式和密檐式。密檐式塔一般不能登临,多为石心,构造与外形比较划一,而楼阁式塔则比较多样。以下举二例进行分析。
 
 开元寺料敌塔
 
    北宋年间河北定县的开元寺塔,八角十一层,高84.2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座古塔。《定州志》载:“盖筑以望契丹”,故又名料敌塔。塔为砖砌,加有少量木质材料,通体涂成白色。塔平面呈八角形,由两个正方形交错而成,用砖层层叠涩挑出短檐,呈明显的凹曲线。塔的下九层东、西、南、北四个正面设券门,其余四个隅面辟棂窗(假窗),窗为大方琢而成。最上两层,则八面均辟为券门。门为拱券式,券外绘方形图案,设有门额、门簪。券顶上饰有桃尖形的香火烟气,逐层向上,线条渐增,象征着“佛光普照,香火缭绕”的佛门盛景。塔的各层均叠涩出檐,托出一平台,唯底层有瓦脊。各层檐角皆有挑檐木,外端有铁环,原置有风铎(铃)。顶层檐部为八脊八坡,角脊前部是黄琉璃的人物、脊兽。角脊的交汇处是砖砌的莲花瓣,其上是塔刹的铁座,顶端装砌由六节组成的铜铸葫芦形宝瓶。塔内各层均有阶梯,顺级而上可达塔顶。塔心与外皮之间形成八角回廊,犹如大塔之中包着一座小塔。
 
天宁寺塔
 
    北京天宁寺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高57.8米,不可登临。它建于方形砖砌大平台之上,平台以上为两层八角形基座:下层基座各面以短柱隔成6座壶门形龛,基座之上为平座部分,平座之上用3层仰莲座承托塔身。塔身平面也为八角形,八面间隔着陷作拱门和直棂窗,门窗上部及两侧浮雕出金刚力士、菩萨、天部等神像,塔身隅角处的砖柱上浮雕出升降龙,第一层塔身之上,施密檐13层。塔檐紧密相叠,不设门窗,几乎看不出塔层的高度。这是典型的辽、金密檐式塔的形式。塔每层塔檐递次内收,递收率逐层向上加大,使塔的外轮廓呈现缓和的卷杀开头塔顶用两层八角莲座,上承宝珠作为塔刹。1976年唐山地震时,塔顶宝珠被震碎,局部瓦件下附,但整个塔身尚属完好。天宁寺塔极为优美,须弥座、第一层塔身、13层密檐、巨大的塔宝珠,相互组成了轻重、长短、疏密相间相联的艺术形象,在建筑艺术上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曾盛赞此塔富有音乐韵律,为古代建筑设计的杰作。

    此外,还有开封佑国寺铁色琉璃砖塔、封相国寺繁塔、上海龙华塔等等,都是宋塔中的杰作,但限于篇幅,不能在此一一赘述。

园林

    宋南迁后,传统园林建筑和江南自然环境结合影响了明清园林。南宋私家园林和江南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创照了一些因地制宜的手法,筑山叠石之风盛行,产生了以莳花、造山为专职的匠工。 宋太祖乾德中,置琼林苑于顺天门大街,太宗太平兴国中,复凿金明池于苑北,导金水河注入,以教神卫虎翼水军,习舟楫,因习水嬉。宋徽宗筑寿山艮狱于禁城之东,收浙中珍异花木竹石,凡六载而始落成,奇花异木,珍禽异兽,莫不毕集,飞楼杰观,集于斯矣,古代假山.结构之精,以此为最。

陵墓

    宋代陵制式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的转折点,宋代开始集中皇陵成陵区,布局受风水影响,后陵较小,居帝陵西北,并分设主陵为上宫,和供奉遗物或祭祀的下宫,神道较短,两侧密植柏林,雕刻较唐为拘谨,且陵墓规制化后,官方亦明定丧事礼仪,厚葬之风仍盛,南宋时上下宫串连至同 一轴线,石棺多存于上宫之后的龟头屋内,称攒宫,墓内装饰愈见华丽。 

宋太祖永昌陵

宋辽金建筑技艺
    宋代建筑可认为是柔和化的唐代建筑,体制较小,趋于秀丽俊挺,柔美典雅,影响了元、明、清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辽为契丹所建,保存了唐的雄健爽朗,刚古劲挺之风格。此时首先出现斜袱,木结构内部空间及朔造形式及精炼,为创造力的高度发挥。斗拱技术此时期已相当成熟,种类多样,但其承重作用大大减弱,且拱高与柱高之比越来越小。原来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昂,有些已被斜袱代替,补间铺作的朵数增多。此外宋代建筑屋顶坡度加大,大胆使用减柱法,房屋组合十分丰富。 瓦饰在此时期多种多样,制琉璃瓦的工艺有了进步,高档建筑多用琉璃瓦和组成剪边屋顶,给人以柔和灿烂的印象。 天花的式样丰富,有圆形井、八角井、菱形覆斗井等。宋代装饰纹样大致承唐,精美雅致,但气魄却远逊于唐。 彩画随建筑等级的差别而有五彩遍装、青绿彩画和土朱刷饰三类 ,详见《营造法式》。此时期出现了乌头门,房屋的门窗有板门, 落地长窗,格子门,格门栏槛钩窗等。柱础多为覆盆式,较矮平,花样较多。栏杆的较明清式样纤细,残留有木栏杆的形象。此时期台基的艺术处理也十分细致,如《营造法式》中规定的须弥座做法竟达12层之多。此时期砖的产量进一步增加,从的结构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砖结构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但城墙还多为夯土制,仅有少数城门处包砖处理,且砖券拱门还未出现,仍为梯形木桩支撑,这在《清明上河图》中足以映证。明代有许多人伪造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却总是脱离不了当时的时代风格的影响,把城门画成了券拱形的,露出了破绽,成为捕捉真伪的目标。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古建筑修缮保持现状与恢复原状问题

下一篇:“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五书》

 
 
更多>猜你喜欢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