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千年——大同市善化寺

日期:2016-01-08     浏览:13    评论:0     标签:
核心提示:处暑已过,大同的天气凉爽多了。 8 月 28 日下午,天高云淡,记者走过大同新修的永泰门向西北望去,一处朱红色的建筑组群伫立在蓝天下,这便是善化寺。 白云悠悠,风铃阵阵。轻点,再轻点,记者走进善化寺,生怕踏破了古寺的宁静。 最完备的辽金寺院 善化寺

  处暑已过,大同的天气凉爽多了。828日下午,天高云淡,记者走过大同新修的永泰门向西北望去,一处朱红色的建筑组群伫立在蓝天下,这便是善化寺。

    白云悠悠,风铃阵阵。轻点,再轻点,记者走进善化寺,生怕踏破了古寺的宁静。

  最完备的辽金寺院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古城南门西侧,故俗称“南寺”,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单位。寺院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南向北依次是天王殿(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前两处殿宇为金代建筑,后面的大雄宝殿是辽代建筑。大雄宝殿左右为垛殿,西侧为普贤阁,东侧是文殊阁。

    记者在善化寺山门东侧的甬道上向北观望,寺院沿中轴线布置,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典型的“珈蓝七堂”古制建筑群,禁不住从心底发出阵阵赞叹。讲解员告诉记者,善化寺不但是座千年古刹,而且是国内现存建筑规模最完备的辽金寺院。

    善化寺的前身“开元寺”属国立寺院,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713年——741年),算来距今至少有1200年的历史。五代后晋时,更名为“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二年(1122年),辽金交战,金兵攻陷辽陪都西京(今大同),大普恩寺“栋宇所仅存者十不三四”,乃至沦为金兵屯营之地。金初天会六年(1128年)至皇统三年(1143年),该寺住持圆满大师以花甲之年广募善缘,重修寺院,用15年的时间将寺院重修如新。南宋朱弁《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记载了当时寺院的规模,“凡为大殿,暨东西垛殿、罗汉洞、文殊、普贤阁,及前殿大门,左右斜廊,合八十余楹”。

    大普恩寺可以说是当时全国一流的国立寺院,全国重要的佛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据元史记载,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世祖忽必烈曾经“命江浙转运司通管课程,集诸路僧四万于西京普恩寺作资戒会七日夜”。

    明正统十年(1445年),明英宗赐该寺“善化”,而且寺院作为官吏“习仪之所”,建立“僧纲司”管理全城僧众。善化,比喻佛法如流水,万物入水而鲜洁,以此教化人们“向善”,此名沿用至今。

    明末,由于大同总兵始降复反,善化寺遭战火摧残。清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五年(1708年——1716),元庆和尚主持修缮善化寺,历时9年,并彩绘壁画60余间。1949年后,善化寺进行了几次大的修缮,1953年落架重修普贤阁,1994年落架重修大雄宝殿,1999年大修天王殿,2007年维修三圣殿,2008年复建文殊阁,善化寺历史上的巨刹风貌得以恢复。

  四根巨柱支撑殿顶

    进得善化寺山门,刚睹四大天王横眉怒目、威风凛凛的姿态,紧张的心还未放松,又踏进了三圣殿,被三圣殿内宽阔的空间所震撼。三圣殿面阔5间,32.5米;进深4间,19.2米。4根粗大的巨柱拓开殿内的空间,使进入殿内的人没有一点压抑感。

    解说员说,三圣殿的4根主柱是金代的原构,记者目睹粗壮的圆柱,感悟着金代匠人们的智慧。为了满足人们礼佛时的空间需求,减少柱列对视线的影响,当时的工匠常常使用“减柱法”和“移柱法”来实现,三圣殿用的就是“减柱法”,它与“移柱法”一样,是辽金时期建筑设计施工中的创新。

    走出三圣殿,记者回头看开在殿檐下那朵迎风怒放的“花”——60°斜拱。它不但承载着檐部重量,而且还具有装饰作用,形如花朵,宏大壮丽。斜拱不同于普通斗拱的出拱(与梁枋成垂直方向),而是与梁枋成45°或60°的斜拱或斜昂,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这类型的构件在宋式建筑中并未出现过,宋《营造法式》中也只字未提,并且除山西境内的一些地区外,这种形式的斗拱在辽金后基本绝迹。可以说,这种构建伴随辽金王朝的出现而出现,又伴随辽金的没落而销声匿迹。有学者推测,斜拱是来源于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住居中的某种成角度的支撑构件,结合了中原本来的斗拱做法最终形成的。

  33尊彩塑讲述同一故事

    走出三圣殿,北望大雄宝殿,整个大殿气势恢宏,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记者登上3.3米高的月台,进入大雄宝殿殿内。该殿面阔40.7米,进深26.8米,是现存辽金时期第三大大雄宝殿。

    建立辽金的契丹族与女真族都信奉佛教。对于辽金统治者来说,信奉佛教是吸收汉地文化、统治汉人的工具。记者抬头仰望大雄宝殿那一尊尊面部饱满的庄严法像,33尊金代彩塑讲述着同一个故事,主题正是教化人们“向善”。这也许是当年明英宗给这座国立寺院赐名“善化”的一个缘由吧。

    塑像故事围绕“鬼子母”展开。佛经中记载,其前身是牧羊女,一次,她拖着怀孕的身子,随众参加王舍城的庆祝活动,高兴得手舞足蹈,最后堕胎于地,遭到众人厌恶,她在愤恨中发出恶誓:“欲来世生王舍城,尽食人子。”来世,她果然转世王舍城,生五百子女,天天吃王舍城婴儿。后来,她经佛祖说法和训诫,幡然醒悟皈依佛门。在鬼子母塑像的左脚下,有一青面红发小女鬼像,是鬼子母作恶时的形象。匠师别出心裁,以它的矮小凶恶,来衬托其皈依佛门后的善良美丽。

    大雄宝殿内,有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五年所绘佛经壁画190平米,弥足珍贵。东西两侧砖台上,还塑有24尊护法天王像,有的英武魁伟,有的潇洒狂放,有的慈祥含蓄,面容具女真色彩,北方游牧民族的性格,通过这些彩塑生动地展现出来。

    一阵凉风,吹来了院子里的花香。记者凝视殿堂里的塑像,那些纹饰细密的衣裙,仿佛要被风吹得飘了起来。

  朱弁不屈气节光照千秋

    记者在善化寺三圣殿游览,殿堂西侧南边那块名为《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的石碑,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这块碑立于金大定十六年(1176),又称为“金碑”,其碑文作者是宋代才子朱弁,故也称《朱弁碑》。碑文记述了善化寺在辽末毁于战火的情况,以及僧人圆满大师重修寺庙的壮举,全文共计1076字,是善化寺仅有的最早的文字资料。碑高4.45米,宽1.28米,用颜体写就,不仅书法雕刻技术极为精湛,而且碑文内容翔实生动,文采飞扬。

    朱弁,南宋徽州婺源人(1085-1144年),字少章,号观如居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叔祖父。据《宋史·朱弁传》记载,建炎元年(1127年),赵构悬榜聘使者赴金探听徽宗、钦宗二帝下落。王伦经人推荐,被任为通问使,朱弁自荐为通问副使。第二年正月,王伦、朱弁等冒着风雪,来到金国的西京即大同,面见了金国的权臣粘罕。他们向粘罕痛陈两国开战的弊端,好战的粘罕听不进两人的劝说,并将他们轰了出去。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金人忽然派人传话说,和议可行,应派一人到金国元帅府去接受国书回国。因当时金国只答应一人回国,朱弁毅然对王伦说,我来了以后,本来就准备死了,希望你接受国书回去禀告天子,结成两国之好。

    王伦走时,朱弁让王伦留下南宋的官印,并把官印藏在怀中,每天怀揣着官印睡觉,不忘自己的使命。粘罕先是让他当金国的官员,他不肯,接着就断绝了饮食来折磨他。一日,朱弁对南宋被扣留的士大夫说:“我已经选好近郊的一块墓地,如果我死了,就把我埋在那个地方。”后来,朱弁看到回南宋无望,就在当时的大普恩寺办起私塾,吸引金国王公贵族子女前来就学,为传播汉文化做出了贡献。

    朱弁被金国扣留西京17年,其中有14年住在大普恩寺。在这14年中,他与大普恩寺的僧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是亲自目睹了年过花甲的圆满大师昼夜为修寺操劳的情景,写下了《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的碑文。如今,这块碑已经站立了800多年,堪称善化寺的“镇寺之宝”。

    日暮时分,记者走出善化寺,站在山门前的照壁“五龙壁”前回首眺望,夕阳给善化寺的殿顶涂抹上一层金黄,似乎在向气节照耀千秋的朱弁致敬。

本报记者 刘俊卿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古建维修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下一篇: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25:古城风华——平遥古城

 
 
更多>猜你喜欢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