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19:海会双塔——阳城县海会寺

日期:2016-01-08     浏览:0    评论:0     标签:

  ●一只白兔果真能缔造一座寺院?●大雄殿题字为什么要少一点?●琉璃塔为何会有“防敌”造型? 

    “快看,那两座塔真漂亮!”在山岭纵横的太行山深处,沿晋阳高速路向皇城相府方向西行十六七公里,透过车窗北望,一处金碧辉煌的寺院尽收眼底,眼尖的游客总会被居于寺中一高一低的双塔吸引。

    低塔古朴厚重,高塔色彩靓丽,错落有致、互相映衬的双塔,就矗立在海会寺别院。海会寺又名龙泉寺,位于阳城县城东北留镇大桥村。1119日早晨,连阴数日的晋城天空放晴,沿晋阳高速公路西行下北留收费站,记者由北拐西经一条铁路桥下进了大桥村。进村没5分钟,标志性的双塔即在眼前——海会寺到了。

  “白兔衔经”出名寺

    2001年村里修缮海会寺起,62岁的村民张奇升就成为“景区办公室”主任。进入冬季,北方的景区几乎进入“冬眠”,海会寺宽阔的停车场,空旷中略显冷清。在接待室见到张奇升时,他正与景区工作人员围坐在火炉旁聊天。

    大桥村有村民300800多口人。提及村名来历,来了兴致的张奇升幽默了一把:“当然不是因为头顶上的那座铁路桥。”

    坐北朝南的海会寺三面环山,依山傍水,山称笔架,水曰樊溪,“这里原是古阳城通往晋城的一条官道。”张奇升说,商贾云集之地,为方便通行,村里在樊溪河上建了座石桥,因此得名“大桥村”。数百年沧桑,虽说石桥早已不存,但村名沿用至今。

    先有村还是先有寺?“寺里有眼龙泉。”老张答非所问。在他的带领下,穿过寺院下院通仙桥,水中鱼儿悠闲自在。正对寺院大门有处龙口,淙淙清流从泉眼翻涌而出。

    海会寺初创于隋代,唐初已有僧人。因毗邻郭峪村,而称“郭峪院”。寺内现存后周广顺二年(925年)《大周泽州阳城县龙泉禅院记》石碑,碑文记载“白兔衔经”的传说,印证了寺院的悠久:院东十数里,孤峰上有座黄沙祠,住着一位僧人,天天读经。一日,僧人正读经,进来一只白兔,衔起僧人的经书就跑,僧人“因从而追之”至海会寺泉水处,白兔才放下经书,“僧异之而感悟焉”,于是在龙泉处建起禅院。

    寺院环境得自天授,清澈充足的龙泉水,滋润出海会寺旺盛活力。唐乾宁年间,云游到此的东蜀僧人顺敏再兴古寺,“添修新旧屋宇并正殿七十余间”,使之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寺院。顺敏向上“申请院额”,唐昭宗“遂降敕文”,赐额“龙泉禅院”,故海会寺又称龙泉禅院。张奇升说,后周太祖郭威整顿佛事,天下去除佛寺无数,而这座龙泉禅院因有唐昭宗所赐敕额,得以保全。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整顿佛寺”的宋太宗赵光义反为其叠加荣耀“敕赐海会寺为额”。此后千年,海会、龙泉两名并用。

    龙泉水使海会寺清幽秀润,古木葱郁,修竹成林。“因附近采煤,龙泉出水量比以前少了,可遇到再旱的年景,也从未断流。”张奇升说,“夏天泉水凉爽甘甜,冬天温暖可口。”在他眼里,冬天一直能流出老远不结冰的龙泉,是眼神泉,“光听‘海会龙湫’、‘流觞曲水’、‘龙涎飞瀑’这些有记载的美景名称,就觉得像在江南吧!”

  大雄殿险遭拆除

    就目前海会寺规模来看,可分寺院、别院、花园、僧舍。

    寺院依山起建,由南向北逐步攀升,沿中轴线建有山门、天王殿、药师殿、毗卢阁、伽蓝殿遗址、月台、大雄殿,另外东西两侧有配楼、配殿等。

    宏伟壮观的大雄殿坐落在最高处,有一览众山小之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椽。大殿前筑月台,台明上立方形石柱6根,柱头大额枋上置五彩双下昂斗拱,殿顶置琉璃青瓦,殿内施粗壮荆木梁柱,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屋顶为悬山式,单檐前出飞,琉璃剪边、殿脊琉璃脊饰瑞兽龙吻,屋面用素筒板瓦铺垫。

    大雄殿到底创建何年代,至今难以稽考。然而,殿脊两端鸱鸟尾状饰物等建筑特点,有唐代遗风。张奇升说,从寺内现存的碑刻记载来看,明成化年间曾对大雄殿进行过修缮,现存为明代遗构。而大雄殿两侧的东西经堂、阎王殿、文武圣神殿、观音殿,从斗拱做法来看,呈现元明清历代不同风格,在最早的构件中,还可以看到金代的某些元素。

    海会寺现存古建筑146间。除上述明清遗存外,寺内现有的山门、天王殿、药师殿、毗卢阁、钟鼓楼等建筑,都是2001年后村里在原址上修复的。“当时村里有煤矿,花了1000多万元。”张奇升说。

    在张奇升眼里,海会寺可谓饱经沧桑。抗战时期,占领阳城的日军曾炮轰海会寺。抗战胜利后,寺院曾作为冀南银行生产所用纸张的造纸厂和阳城师范、阳城二中的临时教学场所。

    “为了办学建操场学生宿舍,能拆的都拆了。”东西经堂、阎王殿、文武圣神殿、观音殿作为老师办公和宿舍被保留下来。可能是学校需要一座开会的大礼堂,面积245平方米的大雄殿保留了下来,“但殿里的老爷(佛像)像全给扳了(当地方言:毁掉之意)。”1965524日,海会寺被省政府公布为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在县城修建新校址后,阳城二中搬离海会寺。2003101日,经过近3年的修缮,海会寺特有的历史风貌得以恢复。

    “你仔细看一下殿额上的字。”张奇升忽然转移了话题:“看出什么了?”浑厚遒劲的殿额题字,出自明代佥都御使杨继宗。这位出自阳城县河北镇的名宦,是明代四大清官之一。可不知为何,杨继宗在题写“大雄殿”三字时,竟将“雄”字的左偏旁,少了一“点”,引起后人不尽联想。

  大小双塔傲立

  “东有苇顶的阁,西有海会寺的塔。”张升奇所说的苇顶,是距大桥村不远山上的一个村子。“阁”是何模样,至今已不可考,但海会寺别院双塔别致造型堪称国内一绝。

    在张奇升看来,海会寺别院也可视为一座寺院:大殿、耳殿、东西配殿等应有尽有,不过最为核心的,还是位于别院东南的前后排列的双塔。

    前塔建于后梁龙德二年(922年),由青砖砌筑,六角十级,叠涩出檐,高约20米,通体显露着古朴典雅的气息。相对高约57米的后塔,显得低矮,又被称为小塔。海会寺至今保存碑碣近百块,从刻于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的《龙泉禅院后记》碑文可以看出,小塔建于后梁龙德二年(922年),是顺敏禅师圆寂后,弟子们为他建造的舍利塔。

    小塔外壁遍布规则小窟,站在塔下向上观望,顿感塔身似向西北微微倾斜旋转。张奇升说,小窟实为佛龛,“原来里边嵌有佛像”,小塔又称“千佛塔”。因游客能攀登其上,伸手可探得佛像,使得龛中佛像无一幸存。为何塔身倾斜?一说是当地冬春季节西北风强劲,建塔之初就故意向西北倾斜,以斜塔之身抵御风力。另一说由于年代已久,小塔发生倾斜。为防止其继续倾斜,明代时有人出资,在其后修建琉璃大塔。

    十层小塔每层壁面皆辟有拱形门。在塔的五层,用砖雕做出了把头绞项造斗拱形制。塔顶亦是用砖砌叠涩做收檐,最终形成一攒尖顶,塔刹为铸铁宝珠式。塔的一层为穹庐式拱顶,二层却改为空筒式结构,站在二层就能看到塔的顶部构造。奇怪的是,塔的各层应该均有楼板。可如今几乎完全毁坏。张奇升指着一块露出的楼板木块,从痕迹来看,像是被人锯断。“从楼板毁坏程度来看,考古专家分析说可能与明末农民战争有关。”

    明清时期,海会寺一带的村寨冶铁铸造业发达,出现一批豪商巨贾。从寺内现存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光所撰《龙泉寺重修宝塔佛殿记》石碑碑文得知,后面的大塔建于明嘉靖、隆庆年间(15651568),为海会寺附近白里巷富商李思孝捐资两千余两白银而建。由于该塔每层的檐牙部分使用了琉璃,又被后人称为琉璃塔。与其他塔有所不同,大塔底部三层被用坚固砖体包裹,墙头做成类似城墙的垛口,形似微缩城堡。张奇升说,此种“防御外敌”的造型,与小塔内被锯断的楼板有异曲同工之处,更加印证了明末的社会动荡。

    大塔内部可谓独具匠心:塔底南面有塔门,门框、门枕皆用青石雕凿成鱼、狮等吉祥物。塔的每层都建有门窗,便于观赏外部风光。为减弱局促狭小的空间带来的压抑感,内室皆用条砖砌筑成穹隆顶。三层以上,凡所视之处,各层顶部皆做均向外伸延砌出仿木结构塔檐、琉璃牙檐。在塔的六层,东西南北四壁各镶嵌一块琉璃堆塑画。“图案分别是四大佛教名山。”经常陪同游客登塔的张奇升毫不费劲地登上塔的第十层:一圈用琉璃制成的平座,每面分3间,共24间。平座上的檐柱、栏板、雀替、花晕、椽枋等构件,全部采用当地有名的琉璃世家乔家的彩色琉璃制作,整个悬阁式环廊珠光宝气,耀眼生辉。“当初建造者在设计大塔时,特意将第九层檐顶建造成平座,方便游客环视周遭景色;其上八面立24根檐柱,用来支撑上层挑檐之重。”凭栏眺望,好似置身空中楼阁,张奇升颇为自得,“这是咱北方地区绝无仅有的楼阁式琉璃塔,被中国古塔研究专家张驭寰称为‘上党明塔之冠’呢!”

本报记者 李吉毅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古建维修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下一篇: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25:古城风华——平遥古城

 
 
更多>猜你喜欢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