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72:元代姬宅——高平市中庄村姬氏民居

日期:2016-01-08     浏览:8    评论:0     标签:

  700多岁的老宅为何保存至今?●最初居住此处的人是否姓姬?●惟一可考的元代古民居建筑? 

    28年前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高平市陈区镇中庄村的一处农家小院,一座外形粗糙、用料不甚讲究却形制独特的单层民宅,引起文物普查员张广善的注意。细心眼尖的他,硬是从古宅的门墩上找到两行内有“大元国至元三十一年”字样的题记。

    题记的发现,顿时令这座在村民眼里根本不起眼的老宅身价倍增,在国内文物界也产生巨大轰动效应:这座建于元代的民居建筑实例,在全国范围内绝无仅有。19961120日,命名为“姬氏民居”的这座古民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19年过去了,这座“高龄”民宅,因石头上准确记载着修建时间、建筑的性质及刻字人的身份、姓氏、居所等,好似如今的“身份证”,其所处历史地位至今仍难以撼动。

    226日,记者驱车50多公里,前往高平市陈区镇中庄村,窥探姬氏民居的“不老容颜”。

  隐蔽的古宅

    尽管事先做足了准备,可是在车载导航的一路指引下,车还是越过中庄村向东驶去。经附近村民指点,车又向西折回,沿着并不宽敞的一条县乡公路向北而去。

    中庄村坐落在公路西侧的高坡上。村东有一座南北走向的高大围墙,内筑两个门洞,南门洞上为二层阁楼,村民说是文昌阁;北门洞有一条石坡路,通向村内。

    闻听有人打探姬氏老宅,坐在围墙前晒太阳聊天的村民们,大呼小叫地将村民姬建军喊来。

    问明来意后,以为是找自家“姬宅”的姬建军咧嘴笑了。姬建军的“姬宅”,并非要找的国保“姬氏民居”。原来,中庄村是沉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至今仍存不少形制完整的四合院,姬建军家的老宅是一座完好的明清小院,有着精致的出檐垂花柱大门和木雕,至今其老父亲仍独守其中。尽管闹出了段小插曲,热心的姬建军还是表示带记者去看姬氏民居。

    姬氏民居的位置很隐蔽,绕过姬建军的老宅,来到村北边,穿过一座朝西向的坍塌门洞,进入院子,是一座不甚起眼的悬山式民宅,面阔三间,坐北朝南。如果不是旁边立有一块“国保”石碑,真不敢相信,眼前的这座老宅竟是元朝遗存。

    姬氏民居位于院中约40厘米高的砂石岩台基上,平面呈长方形。院内西、南两面各有房屋三间,院子东北角另有一院门,形成一处横跨小院。跨院内只有南北建有房屋。由于无独立通道,跨院内需通过主院才可外出。

    从外表看,老宅支撑主要靠露明在外的4根石柱子,房顶、窗户、房门都是以木质结构为主的。宅门开于明间,但后退一廊,与内柱成一线,与内槽中部两根石柱成一线,使建筑平面呈“凹”形。两次间则与檐柱对齐,各开一大窗户。与周围的尖尖房顶相比,姬氏民居的房顶的坡度较缓,屋脊不是五脊六兽,仅使有一条陶制捏花正脊,其正中三块上有浮雕牡丹图案,其余皆为布纹素面。

    姬宅所用的石料全部为黄色的细质砂岩。素覆盆式的柱础下方上圆,整个建筑的仅前檐四柱为明柱,收分明显,从两边的角柱上可以看到明显的侧角。建筑的四根内柱虽全部砌在墙内,但从柱头上可以发现,明间的两柱为石质,由于造屋门的原因而砌入墙内没有精细加工,而两山的内柱则为较细的木柱。整个建筑显得严整简洁、古朴稳重。

  结构与众不同

    被列入国保后,老宅子便无人居住。

    82岁的姬年发,就在姬宅对面的一座老宅内长大。80多年过去了,姬年发觉得,如今的姬氏老宅“只是柱子稍微弯了一点。”老人回忆说,自姬氏民居成国保后,来探寻的人越来越多,其中还有不少外国人前来参观。

    姬氏民居的发现者,晋城市博物馆馆长张广善已是当地知名的古建筑专家。1985年发现姬氏老宅后,他还专门撰写了论文。“在晋城,老百姓成功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置业,而置业的内容则主要是建筑和买地。只要有积蓄,晋城百姓就会买房、买地,因此晋城有了较多成规模的建筑群。”张广善认为,“古代的晋城较为富裕,煤炭资源丰富,采石烧砖也容易,所以保留下来的晋城民居大多是石质根基。因此,在晋城遗存的古民居建筑中,木质结构的姬氏老宅可以说是历史价值最为珍贵的古民居建筑之一。”

    根据门墩题记,老宅修建于元忽必烈时期的至元31年,即公元1294年。历经719年雨雪风霜而生存至今,姬氏老宅可谓古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迹,而制造“奇迹”之功,归于姬氏老宅的设计者。“修建姬氏老宅的所用材料很不讲究,都是当地很常见的木头和石料,例如黄砂岩在农村很普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而大量使用的木椽也并非珍贵的木料。”张广善觉得,这些材料与同时期发现的一些寺庙相比,姬氏老宅的做工算是相当粗糙的了。姬氏老宅能立于世间700多年而不倒,其中的奥妙何在?张广善研究发现,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老宅使用了抬梁式结构。“姬氏老宅的建筑结构为抬梁式,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前压乳栿,前后通檐用三柱类型。”在张广善看来,建筑所用材料虽不好,但工匠们却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利用了材料的特点,合理地将材料的弯曲部分用在了各个受力点上,从而增加了梁栿的支撑力,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特殊功效,使得房屋稳重感更好,承重力更强。

  到底何人居住?

    风格粗犷,做工粗糙,用料不精致,几乎成为人们形容元代建筑特点的固定之语。然而,姬氏老宅的门窗造型却是很讲究的。

    仔细观瞧姬氏老宅的门窗,可以看到一些牡丹的图案,而且还是镂雕。老宅的房门为实拼门,背面用五道穿福,正面相应的有五路铁质的门钉,每路六枚。地栿正面浮雕牡丹图案,两边各有青石门砧一个,门的下钻直接雕凿在门砧石上。门槛、门颊、门额皆为木质,门颊、门额的外部另加有边框,与门颊、门额成“T”字形组合,直角处饰有45度镂缠枝牡丹图案。门额上装有四枚方形门簪,簪尾直接锁定栖鸡木,上钻就开在栖鸡木上。窗框的装饰与门框基本相同,只是将镂雕改成实心的竹节形木条,装饰效果略有差异,而窗棂为方格形,可以说是简单实用。与院子里其他建筑的门窗相比,姬氏老宅窗户上的雕纹明显华丽、细致。

    既然对自己所建房屋讲究颇多,可以推测房主的身份非同寻常。

    中庄村现有村民600多人,姬、王、张、牛为村内四大姓氏。可其他三大姓氏的总人口,却不敌姬氏一姓。村内姬姓村民占村内人口80%以上。姬姓在村内是第一大姓,足以说明在有千年历史的中庄村的地位之显赫。可连问多名姬姓村民,都连连摇头,表示与姬氏老宅没有任何关系。

    65岁的姬明立的房子就在姬氏老宅的南面,是一座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宅。“姬氏老宅原来住的是一位姓丁的宰相。”姬明立叙述了一段在村内流传甚广的说法,“姬氏老宅屋里有一条地道,可直接从屋内通往村北的任家庄。”姬明立觉得,地道不是一般人能修建的,这足以证明房主的身份之高。这条暗道至今仍存,村里老人说,在抗战期间,村里人还曾从这条暗道逃生过。姬明立说自己房屋所处的位置,就是丁姓宰相旧有的花园,“院子里还有眼水井。”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如今的中庄村并无一人姓丁,姬明立所言的这位“丁宰相”,到底生活在哪个朝代,无从知晓。难道,姬氏老宅是将前朝的某位宰相修建在家乡的私宅推平后,修建起来的?

  题记弥足珍贵

    1985年,张广善在中庄村发现姬氏老宅时,当时房屋的拥有者是村民张小跟。但老宅左侧光滑的青石门墩上所刻题记,明明白白告诉后人,这所房屋最早属于姬氏。所以在1996年,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将其命名为“姬氏民居”。而题记,正是姬氏老宅能够入围国保单位的终极“法宝”。

    在中国现存的木结构古建筑实例中,由于寺庙等大型的公共建筑规模大,修缮多,不易改变,因此我省五台县的南禅寺、佛光寺等数座唐代建筑得以保存至今。但就民居建筑而言,则没有这么幸运。数据显示,我省现存古民居、城池等遗存1356处。但到目前为止,除姬氏老宅外,所能见到的可考的最早的民居建筑实例,无出其右。

    题记在张广善眼里,就是这座元代民居的“出生证”“身份证”。在姬明立等村民的指点下,记者在屋门左侧门砧石上找到了题记。门砧石为石灰岩质,门外露明部分光滑,上面刻有缠枝花卉与如意花边,在门砧石与地栿衔接处留有一条猫道,在道洞的位置,可以在门砧石看到两行竖刻的小字:“大元国至元三十一年岁次甲午仲□□□姬宅置石匠天党郡冯□□、冯□□。”

    尽管其上已有几个字无法看到或辨认,但这足以显示老宅的身份。“这是非常重要的题记,它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这座建筑的历史价值。”张广善说,也正是这行题记,让姬氏民居从一座普通的村屋,成为国内惟一的元代古民居建筑。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71:八宝龙门——平顺县源头村龙门寺

下一篇: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91:古晋名祠——太原市晋祠

 
 
更多>猜你喜欢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