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99:圣寿灵空——沁源县灵空山圣寿寺

日期:2016-01-08     浏览:24    评论:0     标签:

    唐皇子李侃缘何入空门? 宋太宗御赐“圣寿寺”? 恋仙二桥有何奇特传说

    “九杆旗”前有古寺

    上午,记者驱车出沁源县城西行一个多小时,眼前松涛阵阵,灵空山风景区到了。

    “灵空山原名‘九顶山’,因佛事活动频繁而更名灵空山。”王小红向记者介绍。车到山顶,眼前出现一棵巨大的松树,如一座绿色的小山峰。王小红说,据林业部门专家考察,这株松树的树龄在600年以上,所积木材可装10辆卡车。它围长约5米,树身高40多米,因为在它的主干上又派生出九枝高插云天的茁壮新干,好似九面迎风招展的擎天旗帜,气势雄伟,人称此松为“九杆旗”。这株威风八面的“九杆旗”,以其硕大的体魄,已成为中国的油松之王,一直是灵空山的骄傲。

    过“九杆旗”沿台阶款款而下,是东、北、南峰交汇形成的一处平台,红墙绿瓦的古刹圣寿寺就坐落在这群山环抱、翠绿掩映的深谷中。

    圣寿寺背山面谷,雕梁画栋,庄严肃穆。该寺的建筑布局以横轴为序,左右排立。由西向东依次建有五处院落,分别为西偏院、中院西跨院、中院、中院东跨院、东偏院。中院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弥勒殿、正殿。中院正殿石砌台基,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六檩前廊式构建,单檐硬山顶,檐部异形斗拱十一攒,柱头斗拱五踩双昂,木制格扇门窗装修。随檩枋有大清嘉庆十七年(1812)、大清嘉庆十二年(1807)、道光十九年(1839)、1985年等多处重修题记。殿内供奉有先师菩萨与龙王神像。两侧分布有东厢观音殿、西厢地藏殿。中院东跨院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关圣殿、普贤殿;中院西跨院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南房、北房;东偏院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北房,两侧分布有东、西配楼;西偏院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南房、观音殿,两侧有斋房。北部崖壁,由东向西还分布有茅庵与文殊殿。

    步人寺内,于静谧旷邃中,缓缓瞻顾,如入清凉世界。中院五楹大殿气势雄宏,内外二檐斗拱雕龙绘凤,青金五彩,庄严肃穆。五院错落有致,既各有山门自成一体,又互相贯通,左右呼应,其布局独特严谨,风格鲜明。

    在寺门前,记者见门上的牌匾上有“阿兰若”三个字。圣寿寺文管员韩旭东介绍,“阿兰若”在佛教的梵语中就是超度的意思。由中大殿东山门进入,映入眼帘的是东厢房山墙上的一个遒劲的红色大字,乍看是“感”字,细瞧又不像。问正在殿内诵经的僧尼,方知是把“有感”二字合为一体,西厢房山墙上的“有应”与之对称。有趣的是,一个小小的“有”字,十分巧妙地安排在繁体的“感应”二字之中。

    圣寿寺有多副楹联,最吸引人的是正殿东西大门砖壁上,由象形文字、金文和甲骨文三种古老的文字组成的楹联,内容为“峰影不随流水去,鹤声犹带夕阳飞;山鸟不知名利客,野花犹献庙堂香”,经专家考证,这是用阴阳手法雕凿成的。整个对联字体古朴、严谨、典雅,驻足欣赏中,游人常有捉摸不透或顿然开悟之快。

    避难皇子成“菩萨”

    “说起灵空山的历史,熟悉这里的人们都会说,如果没有‘先师菩萨’的到来,灵空山可能永远不会声名远扬。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位赫赫有名的‘先师菩萨’,竟是唐懿宗的四儿子李侃。”韩旭东对记者说。

    据寺内所存碑文和沁源县志记载,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唐懿宗第四子李侃避难到此。灵空山的美丽风光使李侃更为厌恶宫廷那毫无生气的生活,于是他削发为僧,皈依佛门,潜心诵经。后来继位的懿宗之子、李侃之弟唐僖宗派人四处寻找他,最后找到灵空山,然而李侃已看破红尘,不愿回朝,寺僧知其为皇子,就推他做了住持。

    不久,平定黄巢后,僖宗钦命修建禅院,此寺名声大振。李侃坐化圆寂后,被封为“施雨王”,后周时加封为“先师菩萨”。该寺在唐代称“铁瓦寺”,五代后称“先师禅院”,北宋端拱二年 (公元989),赵光义御笔赐额“圣寿寺”,沿用至今。由于历代的增补修缮,圣寿寺的现存殿宇已经不是唐代架构,主要建筑均为明清风格。

    新旧《唐书》本纪中讲,唐懿宗这个人崇仰佛教,且在这方面用度极为奢靡。其三女儿同昌公主病死,他不但自制挽歌,让满朝文武辍朝送葬,而且还冶金为俑,用无数珍宝甚至活人殉葬。他在宫中与僧人一块唱经念佛,经常用御宴赏赐僧人,招待和尚时,一次即达万人以上。公元九世纪末,李唐王朝衰亡以前,灵空山还不甚出名,有了唐皇子李侃,灵空山才拉开了作为历史名山的序幕。后人推断,李侃放弃皇家富贵而入灵空山削发为僧,多是由于黄巢起义引起的战乱所促成,事实上可能并非只有这一个原因,或许,唐懿宗生前那样狂热地沉迷于佛教,应该对李侃后来的遁世出家也有相当的影响。

    宋太宗感念御笔赐额

    那么圣寿寺的名称又是如何而来的呢?相传,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宋太祖赵匡胤起兵攻打北汉。因宋军疾病流行,进攻失利,再加上辽军、汉兵联合进攻,宋太祖不得不退兵于四十里,来到不见天日的灵空山深山密林,藏匿于一线天沟底。辽、汉联军急于求胜,四处放火,欲将其烧葬于灵空山中,火急之中,有部下告知太祖:山中有一座禅院,宋太祖当即进院焚香祈祷。说也灵验,转瞬间,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降,乘着雨灭林火、雾罩山川之机,宋军一鼓作气杀出重围,化险为夷。

    回朝后,为报答先师菩萨救难之恩,宋太祖遂拨巨资重建禅院,再塑金身。975年,下诏奉先师菩萨为正神之后,每年都派大将罗彦维专程祭奠。到了北宋瑞拱二年(公元989),宋太宗赵光义为纪念太祖“灵空脱险”二十周年,御笔赐额“圣寿寺”。

    灵空山先师禅院从此正式更名为“圣寿寺”,因其背靠须眉山,前临深涧,翠屏环绕,背风向阳,幽静而神秘,成为方圆几百里内的佛教中心,被僧俗信徒视为圣地,当时盛况,据《沁州志》记载,“远近僧俗时常蘸会,四方游客络绎不绝”。

    至此,灵空山从公元879年李侃进山起,到公元989年正式命名为“圣寿寺”,已过百年。

    恋仙二桥有美丽传说

    向西顺山路而下,是一座横架于东西绝壁深涧之上的木桥。据韩旭东介绍,这座桥叫“恋桥”,始建于明代,全长17米,桥面宽4米,丹柱长廊,桥上木结构建筑为单檐歇山长廊,飞檐翘角,造型优美,其桥基部分由15根长17米的松木桥梁组成,上下浑然一体,结构坚固,“相传这是鲁班暗中相助建造而成的。”

    记者置身桥上,遥望松涛翻腾,既赏心悦目,又不由得双股战战。沿桥头南崖小路东行里许,又到一个名为“仙桥”的单拱石桥。该桥有棚式桥廊,结构简单却极为坚固。刀劈斧削般的两座崖壁相对而立,站在桥上俯看,有一种身摇欲坠的感觉。

    桥下为深谷,下至涧底仰望,可见到两山相距咫尺的一线天,如非一块长石支撑,如同快撞在一起。传说,龙母常在涧底与寺内老和尚下棋,龙子疑两人行为不端,就使法赶来两座大山,欲将其母与和尚压死。突见两座大山压来,龙母急中生智,从头上拔下金簪支住,才避免了这次粉身碎骨的大难,那桥廊下的长条石就是金簪所化,故曰“仙桥”。

    在圣寿寺北的石崖上,有一窟净身窑,据说这里是李侃诵经处,也是“先师菩萨”圆寂坐化之所,凿于唐末,距今已有1100余年。窑内原先供有先师菩萨的“包骨肉身像”,可惜已毁于十年浩劫中,现在供奉的是先师太子泥身彩像。净身窑建在半崖间,通过一架三十二阶的木梯与下连通,木梯高16米,有“三晋第一木梯”之称。

    千年沧桑,往事如烟,如今的灵空山圣寿寺依然香火缭绕,那依然肃穆、巍然屹立的山脉,那依然挺拔的参天古木,证明着这一切,诉说着这一切。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90:羊头石窟——高平市羊头山石窟

下一篇:关王千秋——阳泉市关王庙

 
 
更多>猜你喜欢 古建筑资料

0相关评论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