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兴县博物馆,龙华碑堪称该馆“镇馆之宝”。它是到馆客人停留欣赏最久的文物。不仅如此,建于隋朝大业年间的龙华碑自清代道光年间出土,已为诸多名人、书刊所作考证记录。在众多的文史资料里,都记载着龙华碑具有极高的雕刻、书法、佛教与历史资料研究价值。
隋朝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呈现出独特的风貌,但因为期甚短,留下的可资考证的历史文物却为数甚少。龙华碑,被许多学者称为是研究隋朝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龙华碑为隋朝龙华塔建塔碑记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博兴县城东北十公里处的陈户镇崇德、张官、冯吴、赵楼村附近,出土了大量的铜、陶、石佛造像,其成像时间最早的是北魏太和二年(478年)。据史料记载和文物考证,这里即是龙华寺遗址。
北魏时期,龙华寺香火极盛,后毁于北周武帝灭佛。隋统一全国后,佛教被奉为国教,乃重修龙华寺,并于大业四年(608年)修建龙华塔,龙华碑就是建塔碑记。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博兴县志》载:“龙华寺在城东北二十里崇德社。隋时敕建也,有半截碑,篆额曰‘奉为高祖文皇帝敬造龙华碑’”,说明当时已是残碑。后又埋于地下,直至民国十二年复出。
解放前夕,龙华碑曾被当做石料用于黄河防汛,后被截回置于原处,直到1952年才运到博兴县文化馆,后因馆址变更又为草垛覆盖,反而因祸得福,免遭“十年浩劫”之难。1979年藏博兴县图书馆,后移至博兴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