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闽南人听过或看过戏剧《陈三五娘》,其中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令人嘘唏不已。如今斯人已逝,历史已行远,但在陈三的故乡——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梧宅村至今遗留着一些古迹,让后人在“蛛丝马迹”中追忆着曾经的故事。
陈三坝:陈三好行善事之结果
陈三坝,位于泉州洛江区双阳街道坝南村与惠安县洛阳镇陈坝村之间,是连接两岸和便于两岸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为泉州地区最早的水库堤坝。
陈三坝所在地,“丰谷陂”。因南宋右史留元刚主持修建陈三坝,曾名“留公陂”。陂内可防溪流横溢,外可抵御海潮涌入。该陂有陡门五坎,视水量大小而蓄泄。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土陂被溪洪冲垮,泉州郡守屠东崖采纳众议,在陂的左边筑一条22丈石堤作为护坡,阻挡汹涌的水势。从此,此陂改名为“屠公陂”。如今“屠公陂”三字的石碑还存留于坝边。
然而,在民间流传的说法里面,又称该堤坝为陈三所建,是陈三和五娘从潮州回到梧宅村后,热衷善事的结果,因村中农田灌溉需要,陈三就在村中小溪建了陈三坝,造福周边几万亩田地。后文史界人士猜测,关于陈三坝的由来,陈三所为大概为重修,而非始建。
但不管怎样,该坝曾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当地重要的水利设施。在它南、北面各设置有排水渠,先后曾灌溉总面积2600多亩农田。
而今的陈三坝,在下游水源充足时,坝上干燥,两村之间行人频繁来往,买卖经常。比如惠安的特产——地瓜,就是长年通过陈三坝送往洛江等地;如果下游水源不充足时,上游就会开闸放水,陈三坝的一段就会被水流所淹没,不过因为淹没不深,人们依然能够正常过往。这也是泉州地区所能见到的唯一一处人们涉水出行与交流的地方,且是人工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