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8家中央级媒体探访“南海i号”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专家在活动中重点介绍了目前的考古发掘成果。记者获悉,10月底,“南海i号”考古发掘已进入第二阶段的沉船内部发掘和文物提取阶段。今年5月底结束的首阶段表面清淤工作中出土107件金器、5000余枚铜钱、11件漆木器以及大量瓷器等文物。 昨日上午,记者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的“南海i号”考古平台看到,沉船表面的淤泥已全部清理掉,透过表面残损的瓷器,可见密密麻麻的碗碟整齐地排列,数量惊人。其中船尾部分的瓷器破损较为严重。大小不一的铁器凝结物,有的显露出铁锅的形状,但铁锈严重,在凝结物上,还能觅见用于包扎铁器的竹篾。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介绍,12个探方都已完成表层砂土层的清理,基本发掘至沉船船体的上表面。目前发掘深度为1米至1.8米,发掘清理土方共计400多立方米、约800吨重,移除了部分凝结物。今年以来,共出土小件器物瓷器标本623件,漆木器11件,铜钱95组共5000多枚,金器107件,残损标本2100多件,还有少量动物残骸、锡壶、铜镜、银铤等。其中一件金项链,纯金打造,镂空花纹,十分精美,具有典型的异域风格,体现了工匠高超的手工技术。“这件金器比之前发现的金器更贵重精美,艺术价值更高。”孙键说。值得注意的是,在器物品种上除具有相当数量的瓷器外,金属制品、钱币、漆器以及金器、银铤等贵金属的大量存在对判断沉船的背景与性质具有重要影响,由此可判断沉船为中等规模远洋贸易商船。 目前,船货和船体整体结构开始暴露,“已经显示出我国古船特有的多重鱼鳞搭接结构,船首上翘起弧,船壳极具中国古代福船特色的多重板构造。”孙键介绍,已发现揭露的最大船宽约9.55米,船长21.58米,属于短肥型船。已发现的船体隔舱12道,各舱的跨度在1.2米至1.8米之间。船的木材已进行初步鉴定,经过切片确定船的上表面基本是南亚松。此外,船载货物品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除舱内货物外,部分货物是甲板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