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提升惠州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群众荣誉感和幸福感的一条重要途径,更是充分挖掘保护惠州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惠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人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实际上,撇开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保护途径,这些年惠州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也有众多可圈可点之处: 6年投入20多亿元,制定近10项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文物保护制度和近20项各类历史文化和景区详细保护规划,陆续完成惠州西湖景区提升工程和叶挺故居、邓演达故居等文保单位的保护修缮工程;积极实施东坡祠、宾兴馆、铁炉湖裘屋等文物点和邓平旅馆、淡水法庭等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 不可移动文物点达1000处 去年年初,在由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文广新局主办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图片展上,近万幅取材于我市本土文物的照片,令参观者无不感叹惠州文物古迹类型之丰富。 据透露,此次文物普查,我市仅不可移动文物点就录得1000处,其中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城址、古窑址、摩崖石刻、古建筑,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等。时间跨度也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近现代,是研究和了解惠州不同社会形态文化的活标本。 如位于惠阳区镇隆镇黄洞村的镇隆窝尾坳商代聚落遗址。2006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灰坑、柱洞等遗迹,出土文物时代特征明显,大口尊、圈足盘、石戈、有段石奔等均为广东商朝时期遗址的器物。由此可见,至少在3600年前已有人生活在如今的惠州地界。 此外,该遗址还为研究商文化对岭南地区的影响和人群的迁移、东江流域的拓殖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填补了惠州地区商时期生活遗址的空白,对惠州地方史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