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救贫及其传人不仅在江南妇孺皆知,并享誉港澳台、东南亚,而且他们以其过人的聪明才智,演绎出华夏文明的千古辉煌。
万里长城,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浩大的工程,据说宇航员遨游太空,回眸地球,惟一能分辨的建筑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我们今天游览的主要是明代长城的遗址,而主持明长城修复勘测规划的正是来自兴国的杨筠松的传人曾从政。永乐十一年夏,曾从政随庶吉士王英率兵600,历时6年,经过辽宁、内蒙、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遍查六省,实行“因地而形,用险制塞”,沿线相度择定了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延缓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等九镇,把长城变成一道纵深完整的防御体制。
号称中国第一祭坛的天坛,亦是曾从政堪兴长城后,于永乐18年相卜勘测,于永乐22年完工。
在此之前,另一位同样来自兴国三僚的廖均卿则于永乐5年应诏进京,受命在北京堪定皇陵,永乐7年,选中今昌平县东之黄土山,此后安葬着自成祖以后明代十三个帝王,世称十三陵。廖均卿主持了十三陵之首的长陵的勘测营建,今陵前勒石铭碑,记述其事,廖均卿以其特殊贡献,御碑留名。此后,廖又参与了故宫大皇城的堪址营建。
今天的上海,已是世界第四大都市,亚洲明珠,而第一个提出建造上海古城并负责堪定营建者也是明代任松江府通判的宁都人李国纪。明时,松江府设治于原吴凇江边的渔村华亭,常受倭寇、海盗的侵扰,李国纪向知府献出建城方略,并受命于嘉靖32年(公元1553年)筑起一座高8米,长4500米城墙,后又增建箭台20座,并筑大境阁等4座阁楼。现被上海市列为该市城建发展史珍贵文物的古城大境阁内勒石刻着上海第一代城池建设者李国纪的功绩。
风水观的形成,是华夏文明进步的标志;风水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是华夏文化发展和成熟完善的结果;风水术的复杂化和神秘化,是人类在对自然的奥秘和未知世界的认知的感性阶段的必然产物。但是,扑朔迷离的风水学,很长一段时期,被认作“禁区”。近些年来,随着“人类环境”科学研究的升温与重视,“风水”也再度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关注,有关风水的文章和著作逐渐增多,反思“风水”这一复杂现象,既肯定风水里面有科学,也指出有人利用风水搞迷信,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现代人眼光和现代科学角度对“风水”和“风水术”进行研究与探索,认为风水术与地理学、建筑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