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图片浏览完毕

重新浏览
推荐古建筑图片
6 / 12

美丽邯郸 最美古建筑图片摄影

日期:2017-06-20     点击:54    评论:0    展开全部     查看原图
【美丽邯郸】最美古建筑武灵丛台
座落于邯郸市中华北大街西侧的从丛台公园内。丛台公园因依托邯郸著名的古武灵丛台,而取此名。公园占地面积达360余亩。公园的正门为明清式建筑风格,气势雄伟壮观。正面“丛台公园”题字,由我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所书。丛台公园因其独特的风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苏州虎丘山、扬州瘦西湖等享誉中外的名园,齐享国家重点公园之美誉(获此殊荣的公园河北省仅此一家)。公园现为中国百家名园、国家4A级景区。园内主要古迹名胜有:武灵丛台、七贤祠、邯郸碑林和望诸榭等。

  武灵丛台位于丛台公园的中心处,为园内的主体建筑,亦是邯郸古城的象征。丛台一名,始见于《汉书·高后纪》载:“元年夏五月丙申,赵王宫丛台灾。”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187年的一次丛台火灾。据唐代学者颜师古《汉书注》称:“因楼台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根据丛台遗物和内部夯土层考证,丛台始建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为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年)所建。建台的目的则是为了赵武灵王检阅军队和观赏歌舞。

  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第六位国君,也是赵国第一任国王(此前称侯或君)。他即位时,赵国国势衰弱,为改变国家面临的外来威胁和侵扰,他励精图治、勇于改革,实行胡服骑射,使赵国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史载丛台上原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名扬列国。古人曾用“传闻宫苑似蓬莱,丛台高耸云霄外。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描绘丛台的壮观。

  2000多年来,丛台历经兴衰枯荣,阅尽人世沧桑。文献记载,战国时期鼎盛之时的赵国,邯郸城的武士和达宫贵族们,经常穿着华美的服装,聚集在丛台之下,已经成为市井而不能再制止。但在漫长的岁月中,丛台也经历了无数自然灾害的破坏和战争祸乱的摧残。秦代末年,秦国大将章邯兵破邯郸,夷平城廓;到了汉代,邯郸由于成为诸侯王国—(汉)赵王的攻城,丛台被辟为赵王的宫苑。三国魏邯郸人刘邵作《赵都赋》中云:“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于少阳。”少阳,出升的太阳,意指东方,说明汉代赵王在宫城以东的地方修建过丛台。三国时,魏相曹操以邺城(今邯郸以南30公里临漳县境内)为政治中心后,邯郸遂逐渐沦落为普通县城,丛台也随之衰落了。宋代时,丛台已经衰败为荒草遍地、孤兔出没的一片废墟了。明代以来,丛台曾多次改修重建,较之原建筑有了很大的变化。据《邯郸县志》记载,仅明代中叶至中华民国期间,在短短的四百多年中,就对丛台修建了十多次。

  现存的丛台,为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年)重修风格,占地3500平方米,高27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南北各开一门。南门前有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立的《赵武灵丛台遗址》碑。碑阳镌刻“赵武灵丛台遗址”七个楷书大字,上款为“直隶广平府邯郸县知县楚人邓云台”,下款为“万历癸已岁孟秋之吉主簿永宁王所重同勒”。碑阴字迹风化,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丛台南门外两侧,雄踞一对高2.27米的石狮,足踏绣球,雌狮爪抚幼狮。据传,此二石狮为1966年由邯郸县旧县衙门前运来,后于1978年竖于此地。沿丛台南门拾阶而上,甬道右侧壁镶嵌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八字石刻,为民国十一年(1922年)国民第二军军长胡景翼所书。因邯郸城南有滏阳河,河水东流,故言“滏流东渐”,邯郸城西有紫山,山间常有雾气缭绕,又故言“紫气西来”。沿台阶上至平台处,一碑赫然耸立,为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于1961年9月游丛台时所写的七律诗:

  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色开。

  照黛妆楼遗废迹,骑射胡服思雄才。

  太行阵地漳河外,烈士陵园滏水隈。

  现代经营基础厚,武安铁矿峰峰煤。

  在石碑阴面也刻有“武灵丛台”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冀南书法名人李鹤亭所书。

  自丛台北侧拾级而上,古气氤氲,苍松翠柏侧里立两旁,一块块青砖如竹简串起沧桑历史,一级级台阶似血脉贯通古今纵横。台阶而上高处平台上,是清代乾隆皇帝游江南(1750年)路过邯郸,登临丛台时留下的御题诗碑。碑的正面镌刻有七律《登丛台》:

  传闻好事说丛台,胜日登临霁景开。

  丰岁人民多喜色,高楼赋咏谢雄才。

  襟漳带沁真佳矣,雪洞天桥安在哉。

  烟树迷茫闾井富,为筹元气善滋培。

  在乾隆碑阴面还镌刻有乾隆的诗文七古《邯郸行》。

  丛台的中层,距地表7米,平面东西长59米,南北长80米,其中向南突出40米,宽10米。据专家考证为明代城墙残段。台面有武灵馆、回澜亭等建筑。

  武灵馆,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砖木结构。原名武灵宫,后称“武灵馆”,清末称财神庙,1922年重修时改名为武灵旧馆,是为纪念赵武灵王而建的建筑。现在武灵馆内又陈列了赵武灵王赵雍的塑像和古赵的文物,展现着赵武灵王的事迹。

  武灵馆前的小亭名为“回澜亭”,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所筑。建筑面积12平方米,高5米,为六柱圆顶。

  台上有古槐一棵,枝繁叶茂,相传是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所植,距今已有400余年。

  台的西侧,是《丛台集序》碑,为民国十一年(1922年)陆军第十五混和旅参谋长何遂撰,邑人王琴堂书,文中记述了丛台之悠久,名之来源与位置,修建概况及丛台之景点。

  由回澜亭往东进门楼,顺台阶环绕而上,可达丛台的最上层。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字。顶台呈圆型,直径19米,距地表13.5米,原是平台,俗称“武灵平台”,是赵武灵王观看歌舞的地方。明嘉靖十三年始建亭于台上,取名“据胜亭”,其意是在防御上据此者胜。

  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进行了修建。1963年遭暴雨,据胜亭部分坍塌,之后又维修重建。现在的据胜亭,高13米,为四角攒尖重檐,亭角微翘,内有方形正厅,内塑赵武灵王塑像,四周透花门窗,上复绿色琉璃瓦,古朴典雅。虽非原貌,但它仍然保持着古代亭榭的独特风格。

  登上据胜亭,可以纵览古城风光,有一种“凭栏寓目思无尽,野迥天高鸟去迟”的感觉。回首丛台上圆拱门,据胜亭门楣上镌刻着“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个镏金大字,它来源于流传很广的“二度梅”的故事。《二度梅》是清末出版的小说,在戏剧中也是一出名戏。小说描述了一对夫妻悲欢离合的故事,是传说《梅开二度》故事中陈杏元和梅良玉分手决别之处。站在丛台上向南远望,可以看见丛台南边的绿树花草丛中,有一尊以“二度梅”故事为题材的双人塑像。

  据记载:唐代肃宗年间,中原某地有一佳丽女子,名唤陈杏元。他家有株梅花树,时当花期,正喷香吐艳。忽一日,无缘无故,那梅花树的枝儿蔫了,花儿落了。何故无风天雨花自残,陈杏元大惑不解。也在这一日,陈杏元在朝做官的父亲差人送来一位书童。这书童,聪明伶俐,才貌超人。后来得知,他原是被奸臣残害的忠良之后,名叫梅良玉。原来,梅花自败是应在了他的身上。这不禁使陈杏元内心里萌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不久,他俩相爱了。谁知好景不长,他俩尚未成婚,北国南侵,唐王难以抵挡,就派美人去应付,选陈杏元到北国去和番……那时的邯郸是边陲重镇。凡到番邦去的人,一般都要登临邯郸的丛台,与社稷亲人垂泪相别。这样,陈杏元与梅良玉便也来在丛台之上……这样,如今的丛台上便也仍然有着这样的八个大字:“夫妻南北兄妹沾襟”……或许是命运不济之人暗中相助吧?后来,当陈杏元泪别梅良玉,一步一回头,悲悲切切地就要到达番邦,路经一处悬崖断壁,痛不欲生跳崖寻死之时,她突然得救了。救她的,是一缕阴魂,是前朝也因前来和番到头来忧郁而死的王昭君的阴魂。那阴魂,背起陈杏元直送中原陈家,最终让她与梅良玉又成好事,喜结良缘……这件事,感动了陈家院中的梅花树。就在梅陈完婚之日,那梅花树又二度重开,且花朵满枝,艳丽无比,馨香四溢……。

  据胜亭台壁周围镶嵌着七方碑碣,有明代监察御史张成仁的七律《登丛台》,清末进士王琴堂的梅花石刻,举人李世昌(少安)的画兰等。这些碑碣及其诗词、绘画和镌刻都颇具独特风格。

  武灵丛台,巍然耸立在古赵都邯郸已经2000多个春秋了。历代政客显贵、文人骚客曾登台挥毫题诗,抒怀言志,留下了不少诗篇。据统计,有确切记载的就达五十余首。这些诗、词、赋,抒发了作者的情怀,描写了丛台的沧桑,也记载了邯郸的兴衰枯荣。1959年6月2日,来邯郸视察的周恩来总理也曾登上过丛台。

  2002年,中国与斯洛伐克联合发行了两枚国际邮票,叫“亭台与城堡”。亭台选取的是“武灵丛台”,城堡为斯洛伐克的“博伊尼采城堡”。此邮票的发行,使邯郸武灵丛台走向了世界,成为世界闻名的古老亭台之一。

  如今,闻名遐迩的武灵丛台,已成为邯郸历史的见证者,成为邯郸古老文明和现代化都市的象征。

  武灵丛台于1982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图片说明
 美丽邯郸 最美古建筑图片摄影

更多 >推荐古建筑图片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