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城市中最主要的是民居。此外,有公共建筑,如城隍庙、关帝庙、泰山庙、孔庙、土地庙以及观音寺等等;还有钟楼、鼓楼、戏楼、佛寺、塔、牌坊、皇宫、社稷坛、园林等等。往往一个城市里,除了大的公共建筑、衙门、寺院、庙宇等外,几乎没有什么空地了。居民随便在小巷子里居住,也就是在零散的地方居住。例如唐代长安城中,居民住在坊里之空余地带,也就是说在零散地方居住。北京前身元代大都城的居民往往在城中,大街胡同之外还有一些小巷子,如“墙缝”之类。北京城里的一些穷人也居住在城根,砌筑小房子,在破庙,或在空场的附近居住。从目前北京旧城的情况看,它体现出一种“大街小巷”的规划方式,这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从这一点便可知道古代城市里的居民住宅住户的一些状况。所谓“规划”,主要是大片轮廓性的规划,对统治阶级宫殿、庙宇、佛寺大的建筑进行规划,对民宅基本上仅仅划块空地,划定居住范围而已。
在中国古代城市里除以上情况,那些主要的、重要的位置都由统治阶级的房屋所占。至于一般居民住房则不能占据主要的位置,特别是穷人都在城边与城角建造小型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