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古建筑群各景区简介_织金古建筑群建筑特点

日期:2016-02-29     浏览:92     标签:
核心提示:织金古建筑群

织金群位于贵州省织金县。织金古城,山清水秀,溪涧纵横,古迹众多,门类齐全,包括佛寺、道观、文庙、书院、会馆、祠堂、衙署、宝塔、泉井、津梁、古道、民居、店铺、作坊等方方面面,分布在一座座大理石小山上和流经城内的贯城河畔。多为倚崖傍洞或濒水临泉建造的干栏式吊脚楼。大部建于“改土归流”之后,仅从康熙五年(1666)至十年(1671),即建有武庙、文庙、斗姥阁、隆兴寺、东山寺、财神庙、城隍庙、马王庙、黑神庙、炎帝庙、地藏寺等10余座。其后屡有修建,迅速形成当地人引为自豪的“四庵”、“四阁”、“四祠”、“八大庙”。“织金群”,前不久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最近,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指示,省文物局将“织金群”所包含的单体建筑和群体建筑,按时代先后逐一介绍,为维修规划奠定基础。笔者受命捉刀执行这项任务,因此,有机会将相关材料加以整理,以飨读者。

织金群 - 景点介绍
月华桥
织金群位于城关镇贯城河中段。原名“奢香桥”。始建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清顺治十八年(1661)整修。东西向,跨贯城河。三孔石拱桥,长18米许,宽4.7米,主孔净跨15.7米,矢高约10米。   

东山寺
位于城关镇工业路东端。建于康熙八年(1669),光绪五年(1879)重加修葺。坐东向西。依山就势而建,由山门、前殿、正殿、钟鼓楼、观音阁组成。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现存山门、前殿、正殿、钟鼓楼。前殿坐东西向,面阔五间,通阔21.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7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顶。前带廊,深2.1米,置斜靠背栏杆。正殿又名梵帝宫。坐东西向,面阔五间,通面阔16.7米,进深三间,通进深7.8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顶。正殿前左厢为钟楼,右厢为鼓楼。   

回龙庵
位于城关镇清泉路东段南侧。建于康熙八年(1669),光绪十三年(1887)扩建、维修。坐北向南。由前殿、后殿、右禅房、左山门、得月楼组成。占地面积约36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40平方米。后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0.84米,进深四间,通进深8.51米,前后带廊,抬梁穿斗混合式悬山顶。殿内设须弥座神龛。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0.8米,进深四间,通进深8.5米,前后带廊,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顶。得月楼面阔三间,通面阔8.36米,进深五间,通进深6.24米,带周围廊,深约1米。穿斗式木结构重檐歇山顶。       

炎帝庙
位于城关镇城南路中段东北侧。建于康熙十年(1671)。坐北向南。由大殿、戏楼组成。大殿面阔五间,通面阔19米许,通进深19.5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顶,前后带双步廊,深1.9米。戏楼二层,通面阔9.12米,通进深7.12米,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顶。   

太平桥
位于城关镇沿河路中段西侧。建于康熙年间。东西向,跨贯城河。二孔石拱桥。长28米许,宽13米许,西侧主孔净跨23米许,东侧泄洪孔小,上为引桥,矢高8米许。1976年增设大理石浮雕望柱、栏板。 

日升桥
 位于城关镇沿河路中段西侧。建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因与下游月华桥共取“日月升华”之义,故名“日升桥”。乾隆十三年(1748)建成,连接东西桥头,为贯城河上5座桥梁之首,人称“上水关”。光绪十三年(1887)整修。东西向,跨贯城河。单孔石拱桥。长20米许,宽5米许,净跨14米许,矢高5米许。    

童生桥
位于城关镇沿河路中段。因位于城关镇北永安门东北河口,故又名“永安桥”。相传所拨银两恐不够支出,全州童生捐资助建,名“童生桥”。俗称“下水关”。始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次年(1749)告竣。1962年扩建后更名“重兴桥”。东西向,跨贯城河。单孔石拱桥,长25米许,宽7米许,净跨19米许,矢高12米许。   

斗姥阁
位于城关镇沿河路中段南侧。建于康熙六年(1667),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坐东向西。原由阁、左右凉亭、正殿、武侯祠、偏殿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现存阁楼,三层三重檐六角攒尖青筒瓦顶。一层长方形,面阔11.75米,进深8.15米。二层四边形,长9.5米,宽6.3米。三层六边形。撑拱、隔扇门窗、风窗等木雕精湛。     

小街龙王庙
位于城关镇城南小街四方井。始建于清初。坐西向东。由山门、大殿、观音阁组成。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60平方米。大殿面阔三间,通面阔9.8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米许,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顶,前后双步廊,前廊深1.82米,后廊深1米许。隔扇门窗。观音阁,面阔三间,通面阔7.78米,进深三间,通进深6.2米,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顶,隔扇门窗。   

仲机桥
位于三甲白族苗族乡三甲村东。建于雍正元年(1723)。南北向,跨纳弓河。单孔石拱桥,长4米余,宽2.5米,净跨4米许,矢高2.5米。   

财神庙
位于城关镇城北路南段东侧。始建于清初,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坐北朝南。由山门、两厢、正殿组成。占地面积约63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正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0.8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5.5米,通高13.96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四层四重檐歇山顶。东、南、西三面带廊。隔扇门窗。   

南门塔
位于城关镇南3公里。始建于乾隆年间。局部毁于1966年。1997年修复。圆锥体白绵石塔,底径6米许,通高14米许。 

织金古建筑群

南塔
位于城关镇工业路东端。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系“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七世存上慧下参和惺老和尚之塔”,为其徒弟性宗、性慈、性忠及徒孙海成、海棠、海兴与重孙寂等建。一级镌刻和惺和尚法兄石静和尚题诗:“屡次修持莫远求,内藏纳子一比丘。弥陀宝塔三千界,永垂东土万古流。”   

北塔
位于城关镇工业路东端。建于嘉庆二年(1797)。系“传临济正宗第三十八世上存下寂慈老和尚之灵塔”,为其师弟存忠、徒发玉及徒孙等建。塔基平面六边形,分三级,逐级内收,底边边长0.61米。塔身第一级平面为方形,二级为六边鼓腹形,三、四级为鼓腹形,中置六角屋檐,翼角起翘。塔刹为六角攒尖葫芦宝顶。   

白衣庵
位于城关镇白玉巷东。始建于乾隆六十年(1795),嘉庆七年(1802)重修。坐东向西。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封火山墙硬山顶。存前殿、正殿。两殿均面阔三间,通面阔10.89米,进深四间,通进深7.42米。隔扇门窗。正方形天井。   

兴隆桥
位于城关镇小东门。又称“半边桥”。建于嘉庆十五年(1810)。东北西南向,跨凉江河。二孔石拱桥,连接河堤,长7米余,宽2.5米,净跨2米、1米。桥西北侧饰石龙栏杆,头向东北,高1米许。桥西北河床石岩上立四棱碑,南北两面均楷书阴刻“南无阿弥陀佛”6字,每字0.12米见方。碑东面刻建桥记。西面刻捐资者姓名、数额。 

织金古建筑群    

“期颐偕老”坊
位于城关镇南。建于道光六年(1826)。为旌表熊永祚夫妻百岁齐眉、期颐偕老、五世同堂所建之百岁坊。南北向。四柱三间三楼,白绵石质。高10米许,宽13米许。南面字碑横向楷书阴刻“期颐偕老”,北面横向楷书阴刻“百岁同登”。坊上有对联2副,南面为:“百年夫妇齐眉;五世儿孙绕膝。”“五代乐燕翼之谋,历日三万有六,椿萱并茂;一门荷花章之宠,计程七千加二,纶綍交荣。”调署平远协副将、松桃协副将兼世管佑领文英撰文。北面为“夫妇庆百龄,宠荷龙章荣姓氏;家庭祝双寿,闲携鸠杖看儿孙。”平远协升任广东南韶总兵孙淇英撰文。方形基座。石雕歇山顶。雕刻工艺以高浮雕为主,内容主要有“寿星驾鹤”、“王母乘鸾”、“八仙拜寿”、“麻姑献瑞”、“蛟龙戏水”、“丹凤朝阳”、“野鹿含芝”、“松鹤同春”、“福寿吉祥”、“耄耋富贵”、“吉祥如意”等。毁于1966年。    

隆兴寺
位于城关镇城防路南段西侧。始建于康熙六年(1667),道光十八年(1838)重修。坐北向南。原由前殿、左右偏殿、后殿组成。占地面积约87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20平方米。现存后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3.1米,进深二间,通进深9米许,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歇山顶。前带廊,深1.9米,穿枋雕刻精湛。   

紫竹庵
位于城关镇紫竹路东侧虎丘山上。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坐南朝北。面阔三间,通面阔11.6米,进深二间,通进深7.2米,穿斗式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台基高1米许。隔扇门窗,翼角起翘。      

关帝庙
位于城关镇城南路南段北侧。始建于清初,原址在州署(今县人民政府驻地)侧,康熙四年(1665)知府刘勇移建于南关外。康熙二十八年(1689)、乾隆五十八年(1793)、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修。坐东向西。由前殿、月台、后殿、左右厢房组成。占地面积约9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50平方米。前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1.15米,进深六间,通进深11.61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顶。前后带廊,深1.98米。隔扇门窗。月台长13.85米,宽6.92米,高0.65米,正中用正方形石块斜铺,左右铺方形,前、左、右用大理石镶边。台前左右两旁透雕双狮。    

保安寺
位于三甲白族苗族乡三甲村北。建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倚一石峰建造,由大殿、观音阁、地母庙、禅房等建筑组成。大殿坐东向西,面阔三间,通面阔12.2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2米,穿斗式木结构重檐悬山顶。带周围廊,深1.3米。撑拱、雀替、栏杆木雕精湛。观音阁,坐南向北,依一天然岩洞而建。三层重檐六角攒尖顶。一层前宽后窄,分别长11.8米、6.1米,进深5.8米。二层为半六边形。三层为六边形。斜撑、门窗等木雕精湛。地母庙,坐东北向西南,面阔五间,通面阔17.3米,进深三间,通进深7.3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顶。   

寿佛寺
又名“三楚宫”,位于城关镇支前路中段东侧。始建于清初,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城南移建现址。道光二十一年(1841)至二十五年(1845)重修。坐西向东。由大殿、戏楼、厢房及牌坊组成。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10平方米。大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1.28米,进深六间,通进深16.2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硬山顶。前后带双步廊,深1.84米。山墙嵌“重修三楚会馆序”碑,青石方首,高2.25米,宽0.9米,厚0.24米。碑座高0.3米,宽1米许,厚0.4米。额题“庙貌常新”4字,每字0.1米见方。首题“重修三楚会馆序”。碑文记重修事。立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     

玉皇阁
位于城关镇玉屏路中段北侧。始建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嘉庆、道光年间两度重修。坐东向西。由阁楼、前殿、后殿及禅房组成。现存后殿,二层,底层面阔五间,通面阔17.49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2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歇山顶。明、次间前檐为砖拱门,稍间砖砌拱窗。   

回龙桥
位于城关镇内。建于清代中期。东西向,跨贯城河。二孔石拱桥。长20米,宽4.4米。东侧泄洪孔小,上为引桥。1974年维修,改条石护拦为栏杆。   

龙王庙
位于城关镇清泉路龙潭南侧。始建于清代中期。坐南向北。由大殿、两厢、山门组成。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现存大殿,面阔五间,通面阔19.1米,进深五间,通进深11米许,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顶。前后带廊,分别深3.5米、2.9米。隔扇门窗。     

杨泗将军庙
于城关镇双堰塘畔。始建于清代中期。坐西向东。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顶。面阔三间,通面阔10米许,进深三间,通进深5米许。隔扇门窗。      

文庙
位于城关镇文化路中段南侧。始建于康熙五年(1666),后屡次重建、维修。同治年间重建。坐北向南。南北长169米,东西宽47.5米,占地面积8027.5平方米,建筑面积2586平方米。由牌坊、棂星门、大成门、天子台、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组成。现存棂星门、大成殿等建筑。棂星门,四柱三间三楼,中间字碑阴刻“棂星门”3字,左阴刻“金声”,右阴刻“玉振”。门高5.41米,宽22.5米。大成殿,面阔五间,通面阔18.25米,进深9.16米,硬山顶顶。额枋浮雕八仙过海、龙凤图案。殿上悬挂“万世师表”、“生民米有”、“与天地参”、“圣集大成”4块匾。孔圣碑,白绵石质。方首,高3.25米,宽1.08米,厚0.25米。首题“至圣先师孔子赞”7字。刻于同治年间。颜曾思孟四子赞碑,白绵石质。4碑均为方首,分别楷书阴刻颜子赞、曾子赞、思子赞、孟子赞。刻于同治年间。[1]

织金群 - 景色特点
织金群 织金地处贵州西部乌江上游支流六冲河、三岔河交汇的三角地带,以宜人气候、神奇风光、浓郁民族风情、富饶资源而拥有“金三角”之美誉,又有“溶洞王国、西南煤海、竹荪之乡、宫保故里”之称。织金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县城距贵阳164公里,南邻黄果树景区99公里,属贵州省西线旅游区。年平均气温14.1℃,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小桂林”、“小春城”之称。县城古有72泉,享有“泉城”美誉,县内古寺、古墓、古桥、古塔达112处。织金县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城内溶洞、道观、儒学、祭祠、会馆、书院、桥道、宝塔、民居、庵阁、寺庙等,是织金的缩写和具体表现。据初步统计,全县各类文物112处,县城就有74处,其中有63处已载人贵州省文物概况一览表。现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这些大多始建于明末清初。漫步山城,随处可见织金历史文化发展与变化的印迹。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和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日益重视,国家财政用于文物保护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使各类文物,尤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有效的保护,有力地促进了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我们对文物保护的目的不够明确,文物生存的环境不够清晰和利用方面有待改进,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才能认识织金的民族历史、宣传织金历史文化,织金的文物保护才能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让文化的精神食粮惠及全民,大大推动地方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纵观织金群,其保护价值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织金群是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

山城织金坐落于南北长约20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的大坝中央,由南至北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把县城分为东西两半,四周群山环绕,绿荫笼罩,一座座星罗棋布地镶嵌在青山绿水间,故人称“连叶浮城”。二十世纪末,县城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织金过去是按《易经》中的五行、八卦所定位:故将府署建于乾宫,文庙建于坎宫,文昌阁建于艮宫,隆兴寺建于震宫,白衣庵建于巽宫,炎帝庙建于离宫,三楚会馆建于坤宫,马王庙建于兑宫,其余建筑则按屙眭所建。城内潭、塘、泉、井比比皆是,主要有:回龙潭、黑龙潭、猪巴巴龙潭、瓦窖龙潭、双堰塘、龙泉、一勺泉、四方井、月亮井等十余处,形成自然景观。城周群山环绕,最为秀丽的有:凤凰山、玉屏山、墨峰山、古佛山、西灵山、斗蓬山、东山、鱼山、龟山、蛇山、塔山等。山上古木参天,绿树成荫,与相映成辉。形成了织金八大景、八小景。在这山水如画的县城内,容纳按传统理念建造的、功能各异的,堪称高原一绝,这是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

(二)织金群是建筑文化的活化石
织金天然溶洞较多,在石器时代就有远古人类居住,由洞居转为崖居便是织金的一大特点。早期的“洞屋”主要防猛兽,后来逐步演变成防御工事,有的建有护墙,墙内又有木结构古建,具有代表性的有樱桃洞、宾兴洞、四方洞、牛王洞、硝灰洞,最后作为垒灶熬硝,制造鞭炮之用。织金喀斯特地貌崖壁斜出,如同偏厦中所营造的保安寺和依洞而建的观音阁,建筑师巧妙利用洞口建造民居式的宗教建筑,便是崖居转民居的真实写照。这类洞居、崖居、民居的有机结合,充分展示了织金古文化的魅力。在中国古建史上,倚崖傍洞的为研究人类居住、变迁和古文化发展提供了真实的实物,是建筑文化的活化石。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北京砖雕,天津砖雕,山西砖雕,徽州砖雕,苏派砖雕,苏州砖雕,广东砖

下一篇:干摆

 
 
更多>猜你喜欢古建筑百科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