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檐、骑楼,一种特殊建筑文化的沉淀

日期:2016-02-29     浏览:89     标签:
核心提示:廊檐、骑楼,一种特殊建筑文化的沉淀

骑楼、廊檐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态,对于我国南方或江南地区的中老年人来说,廊檐、骑楼并不陌生。旧时,在浙江省杭嘉湖地区或多或少都有廊檐骑楼景观,成为地域建筑文化特色之一。近期,在杭州“一纵三横”市政建设中,将庆春路、凤起路等地一些楼房改造成“廊檐”形式的“骑楼”,扩大了路面使得交通更加通畅,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商贸发展,并且保留了几分钱塘建筑文化的特有韵味,不失为城市改建的成功范例。

    一江南城镇的“廊檐”

    杭州近郊的塘栖镇以“廊檐”遍布大街小巷而闻名。塘栖人有两句老话“塘栖镇上勿落雨;塘栖街上不湿鞋”。外乡人听了此话大惑不解,其实,所谓“塘栖镇上勿落雨”是指镇上的房屋大都是“檐楼”建筑,在大街上行走,有廊檐挡着风雨,人们出门无须带伞,即使倾盆大雨,也淋不着雨,自然也就不会湿鞋了。清代诗人王拭有诗:“摩肩杂沓互追踪,曲直长廊路路通;绝好出门无碍雨,不须登履学坡翁”。浙江的“廊檐”与我国南方的“骑楼”又有所区别。江南的“廊檐”是土生土长的,受外来影响有限。据《塘栖志》载:“塘栖自明代形成镇集以来,四乡富户聚居,外地客商云集,蔚成一方巨镇,人们沿河筑埠。沿河为街,建有过街廊檐,遮阳挡雨”。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杭嘉湖地区的所谓“廊檐”,在明代就已经产生了,它与近代的骑楼建筑又有相当程度的类似与差异。有的廊檐是有楼层的(多是中式砖瓦屋),将房屋与行人道连成一体;有的廊檐只有“长廊”,并没有楼面。也就是说,只是一些沿河街道的走廊,而没有相联接的楼层;也有的所谓“廊檐”,只是在门前搭建一个棚子,防避日晒雨淋而已。这种建筑形式与桐乡乌镇、嘉善西塘、德清新市、绍兴安昌等地所见的沿河街道长廊形式大致相同,并与当地经济繁荣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廊檐”建筑的时代成因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前,贯通我国南北的铁路、公路干线尚未建成。当年客人到杭州旅游多数是坐船来的,塘栖处在大运河末端,杭州的大门口上。由塘栖到杭州刚好是一天水程。游客船到塘栖,必要抛锚上岸宿夜。历代以来,塘栖物产丰富,集市兴旺,交通发达,有“江南十大名镇之首”的说法,而廊檐建筑正是顺应了商贸昌盛、物产交易需要而创立的。

    三南方城镇的“骑楼”

    一般而论,南方城镇的骑楼,是指楼房与楼房、楼房与马路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有自由步行道的房屋,这是一种顺应近代南方经济繁荣需求而出现的商业建筑。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楼底三个部分。它是一种西方建筑与我国南方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商住楼房形式。其功能正好适应我国南方地区亚热带多雨潮湿,夏季阳光强烈的气候特征。如广东、海南一带商贸密集,骑楼楼下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楼层部分,既增加了居住面积,又为行人防风遮雨,方便了商家与顾客的贸易接触。

    四“骑楼”溯源

    骑楼这种建筑形式最早出现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流行于欧洲各地。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洋建筑风格渐渐流入内地,加上传统建筑的复兴,使得骑楼融汇了土洋建筑风格。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时风靡南方各省,而逐步形成了一些城镇街景的主格局。它们先是在两广、港澳、海南地区流行,后来逐渐北上,延伸融合到我国上海及江浙一带。据说,一些骑楼最早的主人是一些从南洋经商回来的华侨,将东南亚的热带住房特色,大胆地改造成中国南方人所喜爱的建筑格调,这些带有洋味的骑楼建筑,果然令商人生意兴隆。此后,各地城镇争相仿效。在长长窄窄的走道里摆满了商品,任凭日晒雨淋,真实地适应了南方商贸经济繁荣、“尺地寸金”的商业需求。

    五“骑楼”建筑特色

    骑楼的主要建筑特色就是楼上住人,楼下开店,深受人们欢迎。因为店面不在街边,为支撑建筑整体的平衡,楼房走廊前有廊柱。廊柱之间一般相距四米,进深四米,净高5~6米。旧时,骑楼外观大多由楼主自行设计。广州、海口、梧州、厦门等地骑楼式样各不相同,装饰风格各异,明显能看出昔时楼主们各自的经营特色。

    拱型屋顶是骑楼建筑早期的代表,而简洁实用的骑楼则是后期骑楼的代表,杭州湖滨沿街的骑楼老屋,则是这种建筑的代表作之一。骑楼底层向上观察,依次为楼层、窗花。屋主或店老板在外墙装饰材料的处理上,想象力相当丰富多彩,一般墙面或楼柱还有各种花纹或浅浮雕。楼上的木格窗花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楼顶与女儿墙则有西方古典建筑特色元素。

    沿海城镇的骑楼在整体风格上有中西合璧色彩,仿哥特式、南洋式、巴特洛克式等等,也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貌。有的骑楼远远望去,还有点形同古越族的干栏式建筑风格。现在,这些骑楼街区在各地旧城改造后残存不多,所遗留下来的骑楼建筑,与现代建筑的曲线型、流线型和谐地调合在一起,构成了不少南方现代城镇的特有风貌。

    六现代“廊檐骑楼”建筑形式的利用

    南方人熟悉的廊檐、骑楼建筑形式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旧房改造,在八十年代以后的住房建筑热潮中,大都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住宅,解决了人们长年的住房问题。但就形成城市个性、挖掘城市文脉而言,利用一些年代并不久远,仍处于繁华地段的房屋,把他们改建成廊檐骑楼建筑形式,在观赏与使用上有着良好的现实意义。

    杭州湖滨街区的改建近年来,对靠近城区、西湖边的杭州湖滨街区的改建,既保留了原有江南廊檐骑楼风格,又散发出现代时尚风貌,令人们耳目一新,使得沉淀于杭州百余年的建筑商业文化,在新时期得到了发扬光大。这些融现代时尚及传统风貌为一体的“骑楼”,形成特有的人文特征,形成西湖景观又一道新的风景线。

    凤起路、青春路旧楼改建2000年以后,杭州的建筑业又有了长足发展,建筑的美观性、地域特色、舒适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如何对现在仍占据着相当优越区位的旧建筑进行景观改造,已经成了人们的现实课题。而杭州青春路、凤起路等道路的旧房改造,“一纵三横”的市政规划及其他楼房的调整,为今后市政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旧房改造的适时性,将原来底层改造成“骑楼”形式,一方面解决了凤起路、青春路日益繁忙的交通堵塞问题,扩大行路面积,另一方面,对街区的美观也起到促进作用。不仅人们行走方便,路人还可以避风雨、防日晒,使得沿街黄金地段真正起到了“黄金”效应,极受商家欢迎,对于本街区市场形象和商业繁荣增色不少。交通拥挤,路面需要扩大,加上某些旧房有碍观瞻,如果将这些房屋拆除重建,成本会相当高。而因地制宜地将这些楼房进行利用,不失为良策。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正吻、大吻介绍_正吻历史简介

下一篇:中国小品建筑之狮子

 
 
更多>猜你喜欢古建筑百科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