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代宫殿古建筑

日期:2016-02-29     浏览:126     标签:
核心提示:秦汉代宫殿古建筑

    “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如画。登高踏步,指天笑骂,秦是始,人在此,夺了万世潇洒!”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它在历史上虽然为时很短,但对后世却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以至今日西方人还称中国为China,即Sina(秦)。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大陆,除西部、西南部和东北部的边疆地区尚未开发外,其版图基本沿用至今;它建立的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也基本上为后世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在社会方面秦朝设郡县,车同轨,书同文,废井田,辟驰道,统一度量衡;在经济方面秦朝重农抑商,土地买卖合法化,盐铁由政府控制。但秦始皇的统治却是历史上少见的残暴, 因秦朝此很快在人民的怨恨声中被推翻,成为短命王朝。

秦代宫殿建筑

  秦始皇的好大喜功在建筑上表现得十分显著。秦都咸阳,是现知始建于战国的最大城市。它北依毕塬,南临渭水,咸阳宫东西横贯全城,连成一片,居高临下,气势雄伟。解放后在接近宫殿区中心部位发掘出了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一号宫殿"遗址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高出地面约6米,它利用土塬为基加高夯筑成台,形成二元式的阙形宫殿建筑。它台顶建楼两层,其下各层建围廊和敞厅,使全台外观如同三层,非常壮观。上层正中为主体建筑,周围及下层分别为卧室、过厅、浴室等。下层有回廊,廊下以砖漫地,檐下有卵石散水。室内墙壁皆绘壁画,壁画内容有人物、动物、车马、植物、建筑、神怪和各种边饰。色彩有黑、赫、大红、朱红、石青、石绿等。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以咸阳宫翼阙为核心而扩大,还仿建六国宫殿,“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

    穷奢极欲的秦始皇,对如此规模的宫室还不满足。在他即位的第35年,某一日“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庭小”,于是就要再造一个宫殿。大臣问造在哪里,秦始皇说:“阿房”。“阿房”并非实际地名,意思是“近旁”、“旁边”。听了始皇的话,大臣们就命工匠在咸阳宫旁边的上林苑建了一个“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庞大宫殿──阿房宫。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规模如此巨大的阿房宫,直到秦始皇死时都未建好,由秦二世继续营建。然而公元前206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周秦数世纪来之物资工艺之精华,乃遇最大之灾害”,更严重的是,项羽的一把火,非但把一个精美绝伦的阿房宫烧了个精光,也给后世留下了每当易朝之际故意破坏前代宫室的恶习。

    现存的阿房宫遗址位于西安市三桥镇南一带,面积约8平方公里。遗址内已发现阿房宫前殿、“上天台”、北阙门等夯土台或基址19处。其中前殿遗址的夯土台东西长1320米,南北宽420米,高7-9米,台上发现石础,陶水管道,并散布大量板瓦,筒瓦,瓦当,可谓中国古代最大的夯土建筑台基。美伦美焕的阿房宫到底是什么样子?后人只能在《史记》和《阿房宫赋》时去冥想了。好在近年来陕西省旅游部门复原了阿房宫的部分建筑,重建了阿房宫前殿、兰池宫、长廊、卧桥、磙石门、上天台等建筑。尽管这些建筑的形制也许复原得并不是很准确,但至少可以让我们对秦代建筑有一个很好的感性认识。

秦代陵墓

    秦始皇为了安排身后的归宿,还大肆修筑陵墓。他为自己精心策划的坟墓──骊山陵,自他13岁即位起便开始修筑,被征召修筑骊山陵园的民夫最多时达70多万人,陵墓主要材料都运自四川、湖北等地,但直到公元前210年他病死时尚未修完,由秦二世又接着修了两年才勉强竣工,前后历时39年。始皇陵在临潼县东5公里,背靠骊山,脚蹬渭河,左有戏水,右有灞河,南产美玉,北出黄金,真乃风水宝地,寄予着秦始皇让子孙万代永享福寿的心愿。陵园呈东西走向,面积近8平方公里,有内城和外城两重,围墙大门朝东。墓冢位于内城南半部,呈覆斗形,现高76米,底基为方形。据推测,秦始皇的“陵寝”应在陵墓的后面,即西侧。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墓室一直挖到很深的泉水以后,然后用铜烧铸加固,放上棺椁。墓内修建有宫殿楼阁,里面放满了珍奇异宝。墓内还安装有带有弓矢的弩机,若有人开掘盗墓,触及机关,将会成为后来的殉葬者。墓顶有夜明珠镶成的天文星象,墓室有象征江河大海的水银湖,具有山水九州的地理形势。还有用人鱼膏做成的灯烛,欲求长久不息。安葬完毕后,秦二世下令将宫内无子女的宫女和修建陵墓的工匠全部埋入墓中殉葬。后人对司马迁充满神奇色彩的记载一直半信半疑,但从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证明司马氏的记载基本是可信的。在它东面还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大型兵马陶俑坑,内有武士俑约七千个、驷马战车一百多辆、战马一百余匹,以及数千件各式兵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代防御及交通工程

    秦代彪炳武功之最好见证,莫过于万里长城之修筑了。长城原是战国时期燕、赵、秦诸国加强边防的产物。当时,居于中国北部大沙漠的匈奴时时南侵,为了对付这种侵扰,北方各国便各自筑城防御。秦时始皇帝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又将原来燕、赵、秦三国所建的城墙连接起来,加以补筑和修整。补筑的部分超过原来三国长城的总和,长城“起临洮(今甘肃岷县),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是古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秦代建设还包括修驰道、筑沟渠。秦时的驰道东起山东半岛,西至甘肃临洮,北抵辽东,南达湖北一带,主要线路宽达五十步,道旁植树,工程十分浩大,是古代筑路史上的杰出成就,加上其他水陆通道,形成了全国规模的交通网;疏浚鸿沟(河南汴河)作为水路枢纽,通济、汝、淮、泗诸水。又于公元前214年,令史禄监修长达六十多里的灵渠,沟通了湘、漓二水。

    暴虐的秦王朝被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由汉高祖刘邦所创立的汉朝。经过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华夏大地又重现了往日的安宁与欢笑——中国自此进入了一个相对长的繁荣时期。因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此时科技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的编著,造纸术、地动仪的发明,以及天文、历法、医学等一系列的成就奠定了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汉朝疆域也是扩张到空前的辽阔,势力甚至也伸展至中亚;汉朝与周围许多国家有着广泛的交往,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引进了乐器、舞蹈、杂技、雕刻、佛教、良马和农作物,而汉朝的丝绸、漆器、铸铁术、凿井术、农业灌溉技术也传到了西域。汉朝的空前的强盛,使中国人几乎和汉人划上了等号,从此"汉字,汉族"的称谓就沿用至今;汉朝的辉煌,足可以和伟大的唐朝相比,故现今人们常以“汉唐盛世”并称。
  汉武帝时,宰相张仲景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儒家经典成为读书人晋身官场的教科书。儒学虽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但其自身也由先秦时充满理性、意气风发的思想逐渐蜕变成为一种死气沉沉、埋没人性的哲学,使中国人的思维遭到严重的限制,然而它却巩固了政治,使中国的政体相对其他民族来说变得惊人的稳定。

    两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青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丰,建筑组合和结构处理上日臻完善,并直接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来民族建筑的发展。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至今没有发现一座汉代木构建筑。但这时期建筑形象的资料却非常丰富,汉代屋墓的外廊或是庙堂、外门、墓内庞大的石往、斗拱、都是对木构建筑局部的真实模拟,寺庙和陵墓前的石阙都是忠实于木构建筑外形雕刻的,它们表示出木结构的一些构造细节。但这些“准实例”唯一的不足之处是无法显示室内或内部构造。但大量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和明器,对真实建筑的形象、室内布置、以及建筑组群布局等方面都作出形象具体的补充。根据这些,人们对汉代建筑的认识才充实丰富起来。(明器,即冥器。活着的人相信死去的人灵魂不灭,将在另一个世界重生,因而把他生前用过或喜欢的东西仿制出来埋在墓里。)

汉代城市建设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龙首塬北坡的渭河南岸汉城乡一带,距今西安城西北约5公里。其作为都城的历史近350年,实际使用年代近800年,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公元前202年,高祖刘邦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营建长乐宫,揭开了长安城建设的序幕。公元前199年,丞相萧何提出“非壮丽无以重威”,营建未央宫,立东闹、北闹、前殿、武库、太仓。惠帝三年、五年筑长安城墙,六年建西市。武帝元朔五年,在城南安门外建太学。元鼎二年修柏梁台。太初元年,在城西上林苑修建章宫,其东修凤阙,高20余丈;其北开凿太液地,中有蓬莱、方丈、流洲、壶梁,并建神明台、井于楼,高50余丈。太初四年又在长乐宫北建明光宫。至此,西汉长安城规模初定。平帝元始四年,在长安城南修建明堂、辟雍,从而结束了西汉王朝对其都城的营建。王莽篡位后下令拆除汉上林苑中建章、承光、包阳、大台、储元官等10余处建筑,将所得材料在城南营建新朝九庙,耗资数百万,卒徒死亡近万人。光武帝灭莽后东汉建立,刘秀祭把高庙和西汉11陵,并修长安宫室。
    汉长安城三大宫之一的长乐宫位于城东南,周长90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占汉长安城面积的1/6,宫内共有前殿、宣德殿等14座宫殿台阁。未央宫位于城西南,始终是汉代的政治中心,史称西宫,其周长9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占城面积1/7,宫内共有40多个宫殿台阁,十分壮丽雄伟。建章宫是一组宫殿群,周围10余公里,号称“千门万户”。汉长安城以其宏大的规模、整齐的布局而载入都城发展的史册,汉代以后,虽还有几个小王朝建都于此,但长安城永远失去了盛汉时的光彩。
    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以后,在周代成周城的基础上修筑扩建起一座更大规模的都城,自此这座城市作为东汉、曹魏、 西晋、北魏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达330多年之久, 学术界将它概称为“汉魏洛阳故城”。

汉代木构建筑

宫室

    西汉末叶,台榭建筑渐次减少,楼阁建筑开始兴起。战国以来,大规模营建台榭宫殿促进了结构技术的发展,有迹象表明己逐渐应用横架。长时期建造阁道、飞阁,促进了井干和斗拱构造的发展,在许多石阙雕刻上己看到一种层层叠垒的井干或斗拱结构形式。从许多壁画、画像石上描绘的礼仪或宴饮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殿堂室内高度较小,不用门窗,只在柱间悬挂帷幔。文献所记西汉宫殿多以辇道中相属,而未央宫西跨城作飞阁通建章宫,可见当时宫殿多为台榭形制,故须以阁道相连属,甚至城内外也以飞阁相往来。
 
 
国内某“影视城”中的仿汉建筑群 

楼阁

    木构楼阁的出现可谓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成熟的标志之一。东汉中后期的墓中,炫耀地主庄园经济以及依附农民、奴婢的成套模型和画像砖、陶制楼阁和城堡、车、船模型大量出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明器中常有高达三四层的方形阁楼,每层用斗拱承托腰檐,其上置平坐,将楼划分为数层,此种在屋檐上加栏杆的方法,战国铜器中已见,汉代运用在木结构上,满足遮阳、避雨和凭栏眺望的要求。各层栏檐和平坐有节奏地挑出和收进,使外观稳定又有变化,并产生虚实明暗的对比,创造中国阁楼的特殊风格,南北朝盛极一时的木塔就是以此为基础。


 


古建交流交易群:143623678

上一篇:苏州宅园古典建筑营造简述(一)

下一篇:张谷英村古建筑群

 
 
更多>猜你喜欢古建筑百科


服务热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