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四合院是组成老北京城的细胞。京腔京韵的北京文化,就厚重地积淀在这曾经以数千万计的四合院排列组合成的城市里,悠远深邃,历久弥香。
金碧辉煌的故宫,威严萧森的衙署,香火繁盛的寺观,静谧清爽的民居,乃至整个的北京城,都无不是由门、墙、屋宇围合而成的。这也就是说北京城是由无数个大小不一,规制不同,功能不同的各种类型的四合院组合而成的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
那么,北京的四合院是依照一种什么样的规制,来遵循“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以一种什么样的布局来表现贫、富、贵、贱主人身份的呢?
《大清会典.工部》中规定“凡亲王、郡王、世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的住所均称为府”。其中的“亲王、郡王称王府”,而后者只能称作府。王府的正房称为“殿”,屋顶可用琉璃瓦,经过皇帝特批的可用黄琉璃瓦,但也只能做成“绿瓦黄剪边”。府的正房则不能称为“殿”,屋顶只允许用青灰色的陶制筒瓦,房屋的体量、规模也比王府要小。此外,房屋的间数,台基的高低,彩画的样式,大门的形制,门钉的多少等,王府与一般的府,也各有规定,不得僭越。
宅第是指官吏,商人和小康之家的住宅,即使是当朝一品的尚书、大学士也只能称宅第,只能用被称作“广亮大门”的单间门楼,而不能用府以上的屋宇大门,就连屋顶的瓦都不能用筒瓦,只能用“合瓦”,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片瓦”。我们现在所说的四合院,一般就指的使这个范畴内的院落,是最为正宗的四合院,不增不减、不贵不俗。
至于城市下层平民的住房,虽然也称为四合院,但在形式上简约了很多,或称为三合院。因此这类的院落便有了一个“四合房”的别称。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处处都体现着这种“尊、卑、贵、贱”的观念,作为人们居住、生活的四合院也是如此。这就从日常生活中,让人们时刻都在遵从这种维系社会统治的封建理念。因此,从房屋的开间,进深,檩数,大门形制,屋面用瓦,彩画样式,内容,门钉的多少、有无,门墩儿形式,台基的高度,台阶的形式、踏步数,门窗的制式,屋顶的形式,院落的深浅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谁都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才有了民间俗语中的“门当户对”的婚嫁准则,才有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家教规范,才有了“大宅门出来的”身份象征等。